28歲女業務常應酬拚酒...檢出致癌瘜肉 醫揭7危險族羣

搭載AI智能輔助篩檢,比過去傳統的大腸鏡更容易辨識出瘜肉的種類,大大提升檢查品質。圖/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提供

28歲廖姓女業務在公司同事邀請下,做了健康檢查,竟發現2顆可疑瘜肉。透過AI技術輔助初步辨識爲腺瘤性瘜肉,後續病理報告再次確認爲癌化風險較高的「腺瘤性瘜肉」。她對此結果感到驚訝,明明還很年輕,疾病竟提早找上門,還好提早切除會致癌的瘜肉。

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樑程超表示,「腺瘤性瘜肉」極有可能演變爲癌症,產生癌變的機會爲5至10%,瘜肉長愈大,產生症狀或癌變的機率就愈高。以廖小姐爲例,雖然身材纖細、年紀不到30歲,因經常應酬拚酒,週末休假日也愛小酌,「喝酒」是發生大腸瘜肉、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子。

樑程超指出,國人大腸癌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並且有年輕化趨勢,跟飲食失衡、作息紊亂、不愛運動有關。國健署於年初就公佈年輕型大腸癌發生率上升,甚至高於英、美、日、韓等國家;大腸癌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的第2名,10大癌症死亡原因爲第3名。

「大腸癌可以預防,包括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樑程超說,今年政府公費篩檢對象已由原本提供50至74歲族羣,擴大至45至74歲民衆,以及40至44歲有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診斷爲大腸癌具有家族病史者,可接受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樑程超提醒,年輕族羣常自認健康無大礙,或是已發生問題卻貪圖方便依賴腸胃藥物及腸胃機能調整營養補充品,延誤救治時間。公費篩檢有年齡及對象限制,建議有肥胖、家族史、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抽菸、喝酒、沒有運動習慣者,這7類危險族羣都應提高警覺,主動提前安排大腸鏡檢查。

樑程超表示,並非所有息肉都必須切除,但是「腺瘤性瘜肉」一定要切除,若未處置有可能在5至10年將發展成大腸癌。他指出,新型的AI腸胃鏡檢查能夠有效協助醫生的判斷,多了助功利器揪出潛藏病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