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女遊客疑被蛇咬傷身亡,被蛇咬傷第一時間這樣做!
近期,27歲女遊客在三亞疑被蛇咬傷,先後經兩家醫院救治無效後去世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6月3日,三亞市衛健委發佈通報稱,已將兩家醫院的相關病歷資料封存,並聯合省級專家組開展調查處理和逝者善後、家屬安撫等工作。
根據通報,2025年6月2日凌晨零時許,遊客付淇某某步行回酒店途中被不明物咬傷並流血,回酒店簡單消毒並處理傷口後,打的士於01:05到達三亞中心醫院,自述因“不明生物咬傷後噁心嘔吐右下肢麻木1小時”來院就診,後轉至某戰區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事後有專家分析,咬傷遊客付淇某某的極可能是銀環蛇——一種神經毒素強烈的毒蛇。
銀環蛇,隱匿的“溫柔殺手”
銀環蛇是眼鏡蛇科環蛇屬的一種,主要分佈於中國華南地區、海南、中南半島北部以及臺灣山區。銀環蛇毒腺很小,但毒性強烈,1毫克即可致人於死地。
神經毒素是銀環蛇最致命的武器。神經毒表現爲咬傷創口發麻,疼痛不明顯,無明顯滲出,常常被忽視。早期症狀輕微,1~4小時後可出現頭暈、噁心、嘔吐、流涎、視物模糊、眼瞼下垂、語言不清、肢體軟癱、張口與吞嚥困難,引起呼吸肌麻痹,最終可導致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自主呼吸停止。
不幸被蛇咬傷第一時間怎麼做?
蛇咬傷是一種常見動物致傷疾病,粗略估計我國每年的蛇咬傷病例達數百萬,毒蛇咬傷爲10~30萬人,70%以上是青壯年,病死率約爲5%。
當毒蛇的尖牙刺入皮膚,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就開始了。掌握以下現場自救步驟,可能決定生死存亡。
第一步:脫離危險,保持冷靜
·應立即脫離蛇咬傷環境,避免二次傷害。
·切忌奔跑或劇烈運動——這會使心跳加速,促進毒液擴散。
·儘量讓傷肢保持下垂,低於心臟位置。
第二步:快速識別“兇手”
·儘量觀察蛇的外形特徵(顏色、花紋、頭部形狀),記住“三角形頭多爲毒蛇”的規律。
·條件允許時用手機拍照,這對後續治療至關重要。
第三步:科學處理傷口
·摘除傷口附近飾品(戒指、手鐲等),防止後續腫脹導致缺血。
·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15分鐘以上,減少毒素殘留。
·可用彈力繃帶在傷口上方5-10cm處包紮(能插入一根手指的鬆緊度),每30分鐘鬆開2-3分鐘。
第四步:迅速選擇正確醫院
·普通縣級醫院通常只儲備抗蝮蛇等常見血清。
·三甲/專科醫院更可能配備多種血清(如抗銀環蛇、抗五步蛇血清)。雖然毒蛇有幾百種,但我國目前只有抗眼鏡蛇毒血清、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這四種抗毒血清。
·提前查詢目的地附近的蛇傷救治中心。
第五步:專業醫療救治
·明確告知醫生被咬時間、蛇的特徵和已採取的急救措施。
·必要時進行多學科會診(急診科、毒理學專家等)。
·抗蛇毒血清是唯一特效解毒劑,需根據蛇種選擇。
國家衛健委《常見動物致傷診療規範》
注意!這些“土方法”會害死人
在民間流傳的蛇傷處理方法中,隱藏着許多致命錯誤。
❌ 用嘴吸毒
不僅無效,還可能導致施救者中毒。
現代醫學推薦使用拔罐器等工具進行負壓吸引。
❌ 切開傷口放血
易損傷血管、神經,引發感染或出血不止,尤其血液類毒素(如五步蛇)咬傷絕對禁止。
❌ 過度結紮
止血帶級別的緊扎會導致肢體壞死。
正確做法是適度壓迫包紮而非完全阻斷血流。
❌ 冰敷或燒灼傷口
低溫會加重組織損傷,火燒則造成二次傷害。
簡單清水沖洗纔是最安全的選擇。
❌ 飲酒“鎮痛”
酒精會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毒素擴散。
任何形式的“壯膽酒”都適得其反。
生命沒有重來的機會,當我們爲27歲的遊客扼腕嘆息時,更應將她用生命換來的教訓轉化爲行動。每年的5月到10月是蛇類活動高峰期,大家在戶外活動時需格外警惕,成爲那個“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