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家A股上市銀行息差透視:去年承壓,預計今年降幅收窄
每經記者:趙景緻 每經編輯:張益銘
截至2025年4月2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23家銀行披露了2024年年報,在淨利息收入佔比走高的背景下,銀行業淨息差持續下行的趨勢再次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記者整理髮現,國有四大行淨息差普遍處於低位,頭部股份行淨息差較高,地方性銀行分化較大,其中常熟銀行較高,達到2.71%。但與2023年相比較,各類型銀行均延續了下降趨勢。
淨息差作爲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關鍵指標,反映了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之間的差額,是衡量銀行盈利性的重要指標。在各家銀行陸續召開的業績發佈會中,部分銀行管理層認爲,今年雖然還會收窄,但壓力會減少許多,同時也會通過降低負債付息率等多種方式,積極管控息差水平。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對記者表示,目前淨息差已到歷史低位,未來下降空間會收窄。
淨息差普遍收窄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爲1.52%。
上市商業銀行息差走勢與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佈的行業整體趨勢相符。截至目前,已經有23家銀行公佈了2024年全年業績。從數據來看,呈現銀行息差持續收窄、不良貸款率基本持平等特點。
其中,國有大行的淨息差普遍較低,郵儲銀行一枝獨秀。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2024年淨息差分別爲 1.42%、1.42%、1.51%、1.40%、1.87%和1.27%。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淨息差最高,爲1.98%,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緊隨其後,分別爲1.87%和1.82%。地方性銀行淨息差分化較大,其中淨息差較高的銀行爲常熟銀行,達到了2.71%,重慶銀行淨息差較低,爲1.35%。
“影響銀行淨息差的因素有三個方面。”楊海平對記者表示,“一是貨幣政策導向;二是市場競爭態勢;三是商業銀行存、貸兩端的議價能力,這取決於銀行服務質量、戰略定位和市場份額等。其中,貨幣政策導向是宏觀方面主要的影響因素。”
商業銀行的收入可分爲兩部分,其中核心的收入來源是淨利息收入。此外則是非利息淨收入,包括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以及其他非息收入如投資收益等。
淨息差是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之差除以平均生息資產,反映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
記者注意到,去年來由於市場波動,國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反而有逐季下降趨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商業銀行一季度到四季度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分別爲25.63%、24.31%、22.95%和22.42%。
可以看出,傳統銀行收入中利息淨收入佔比通常超過60%。息差收窄0.1個百分點,大型銀行全年利潤甚至可能減少數十億至上百億元。
對於各類型銀行息差下行的情況,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去年股份制銀行淨息差降幅最小,前四季度分別爲1.62%、1.63%、1.63%和1.61%;城商行降幅最大,分別爲1.45%、1.45%、1.43%和1.38%;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較爲穩定,分別爲1.47%、1.46%、1.45%和1.44%;農商行逆勢有一定上升,分別爲1.72%、1.72%、1.72%和1.73%。
從具體上市銀行來看,A股上市銀行目前共有三家城商行披露了年報,分別爲鄭州銀行、青島銀行和重慶銀行。
其中,鄭州銀行淨息差爲1.72%;青島銀行爲1.73%;重慶銀行爲1.35%。三家銀行中,青島銀行盈利表現最強,2024年淨利潤42.64億元,同比增長20.16%,主要是其他非息收入大幅增加。
對於是否能簡單用淨息差衡量銀行盈利能力,楊海平對此持否定態度。“一是淨息差只能分析淨利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不能分析非息收入的盈利能力;二是從營收轉化爲利潤的能力來看,淨息差也看不出商業銀行財務管理、精細化管理程度、成本收入比等帶來的利潤情況;三是以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角度來看,淨息差也看不出銀行這方面能力,單獨看淨息差可能會高估風險較高的銀行、低估穩健增長的銀行。”楊海平表示。
淨息差壓力猶存
對於淨息差收窄,多家銀行管理層也在業績發佈會上闡述了看法,部分銀行管理層認爲今年雖然還會收窄,但壓力會減少許多,同時也會通過降低負債付息率、擴大基礎客羣等多種方式,積極管控息差水平。
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3月28日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整體判斷2025年淨息差下行仍是行業共性,但是下降的幅度在收窄。關於今年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走勢,基本判斷是2025年LPR報價還將繼續維持下調的趨勢。
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表示,招行2024年淨息差下降幅度在逐漸縮小,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了27個BP(基點),二季度同比下降了17個BP,三季度同比下降了14個BP,四季度同比下降了10個BP,“淨息差下降的趨勢是確立的,但是降幅在收窄,而今年可能接下來還會有降息,這可能會對淨息差形成壓力”。
興業銀行管理層則表示,通過初步測算該行存款付息率大約有20BP左右的優化空間,淨息差降幅力爭控制在10BP以內。
也有銀行管理層表示,今年負債成本下降難以完全對衝資產收益下降影響。如中信銀行(擬任)行長蘆葦表示,2025年銀行業淨息差仍面臨較大的下降壓力。因爲總體而言,當前市場利率仍處於下行環境中,受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存量按揭利率下降等影響,息差有收窄壓力。儘管去年存款利率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預計2025年負債成本下降難以完全對衝資產收益下降的影響。
民生銀行副行長李彬預計,2025年銀行業淨息差仍然會繼續承壓。“從資產端看,優質資產的競爭依然會更加激烈。新投放資產收益率也還會處於比較低的水平。負債端來看,持續推進利率自律管理,會有利於進一步降低負債的成本。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存款定期化趨勢依然明顯,成本壓降還是面臨比較大的挑戰。”李彬強調。
多家銀行提息差管控
從行業看,近幾年央行持續下調LPR引導社會融資利率下行,整個銀行業淨息差處於下降趨勢。不過銀行也需要維持合理的淨息差和進行資本補充以保證融資能力,進而維持宏觀經濟穩定。
“2025年,按照目前的貨幣政策導向來看,淨息差大概率仍然是承壓態勢,但是收窄的幅度會放緩。”楊海平對記者表示,目前淨息差已經降到歷史低位,再下降的空間越來越小,且貨幣政策決策部門也在重視呵護商業銀行淨息差,維持其必要的利潤空間。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政策利率引導效果在進一步顯現。去年,政策利率累計降低了0.3個百分點,引導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降0.35個百分點,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降0.6個百分點,帶動貸款利率更大幅度下降。
對於淨息差,宣昌能指出,去年,人民銀行集中整治了通過違規“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的行爲,還優化了對公存款、同業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爲銀行降低社會綜合融資成本創造了條件。今年,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這方面的工作,進一步降低銀行整體負債成本,緩解銀行淨息差壓力,更好平衡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健康性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之間的關係。
除了宏觀監管部門外,對於淨息差管控,多家銀行也進行了重點說明。
其中,農業銀行行長張輝表示,將繼續把加強淨息差管理作爲低息環境下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和發揚前期行之有效的做法,合理控制淨息差變動幅度。
興業銀行表示,關鍵是處理好負債與資產的關係。興業銀行行長陳信健表示,在該行資產收益率和負債付息率非對稱下行的背景下,控制息差收窄幅度的關鍵在於壓降負債成本,“與其糾結投放高風險資產,獲取利差收益,不如下決心降低負債付息率,來更好投放低風險穩收益資產”。
招商銀行則表示,將通過前瞻的資產負債組合管理,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推動淨息差合理穩健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