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專訪|楊瀾:AI領導力模型,助力女性提升職場競爭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盧陶然、李德尚玉 實習生房鉦傑 北京報道
當下,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已成爲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性別平等、多元包容亦是ESG理念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涵。
面對社會發展與職場環境變化的多種挑戰,女性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女性領導力?近日,資深媒體人、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楊瀾作爲2025年第三屆“活力ESG”創新論壇形象大使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專訪。
楊瀾深耕女性賦能領域十餘年,曾在2023年擔任21世紀“活力·ESG”社會責任大使。她所創辦的天下女人研究院開發了“梧桐領導力模型”,以梧桐樹爲隱喻,基於多年對女性企業家需求的洞察,將自我價值感與主體意識構建作爲成長根系,融合行爲學、心理學等跨學科教育理念。
“女性不應做‘職場工具人’。”楊瀾表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爲本”,而ESG理念恰恰爲這種全面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
女性不應做“職場工具人”
《21世紀》:你的職業生涯跨越媒體、商業、公益等多個領域,從主持人到企業家的身份轉變,始終以跨界實踐推動社會議題。你如何看待女性在職業發展中突破傳統邊界的可能性?
楊瀾:我的職業經歷確實涉及多元領域,從人物專訪到女性教育,再到非遺國際化傳播等,這種“跨界”源於我對不同行業的持續關注與探索熱情。我始終鼓勵女性打破職業發展中有形或無形的束縛,這些束縛常表現爲性別刻板認知,例如要求女性安靜內斂、先家庭後職場等,限制了女性的職場發展和自我探索。因此,我希望通過舉辦天下女人國際論壇、建立天下女人研究院等平臺,助力女性發掘潛力、釋放價值。
我在2014年創辦天下女人國際論壇時,核心目標是推動社會性別平等,爲女性發聲並賦能成長。爲此,論壇邀請國內外各界嘉賓分享實踐經驗,促成深度思想交流與智慧碰撞。更重要的是,論壇構建起“共同體”式的情感聯結與支持網絡,讓每位參與者感受到陪伴與助力。這11年間最顯著的變化正是女性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從被動喚醒潛能、建立價值認同,到主動奔赴夢想,這一轉變印證了性別平等實踐的深化。
《21世紀》:根據MSCI《2024年董事會女性代表進展報告》,全球大型和中型上市公司中,女性董事的比例從2023年的25.8%上升至27.3%。你覺得這一數字說明了什麼,怎麼看待高管能力的培養?
楊瀾:這一數字的提升反映了女性在社會各界參與度的逐步提高,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和社會對性別平等重視程度加深的體現。但數字提升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女性在決策層真正發揮作用、推動變革的深度。
在女性高管能力培養上,核心在於築牢自我價值認同的根基。女性需先建立對自身價值的清晰認知,打破“自我設限”的心理桎梏。2015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佈的報告顯示,當女性獲得與男性完全相同的經濟參與機會時,她們將在2025年爲全球年度GDP增加28萬億美元(約26%的增長率),這一數值大約相當於當時美國和中國的年度GDP之和。這說明女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還沒有被充分釋放,世界未來的答案可能就存在於女性的覺醒和創造力中。
以天下女人研究院的“梧桐領導力模型”爲例,寓意梧桐之於鳳凰。該模型融合行爲學、心理學等跨學科教育理念,並適配本土文化語境,將國內外經典的領導力課程體系和哥倫比亞大學雅典娜女性領導力Athena CORE10©模型相結合。模型以“梧桐樹”爲隱喻,將自我價值感與主體意識構建作爲成長根系;樹冠部分明確三大核心能力:學習力聚焦持續學習與環境適應能力,領導力側重組織協調團隊達成共同目標的能力,幸福力則強調在奮鬥中兼顧幸福感與生命活力,避免淪爲“職業工具人”。
從社會責任維度看,性別平等與女性成長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這一模型通過系統化賦能實踐,正是對ESG中“S”(社會責任)理念的具體落地,爲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生態持續注入動力。
善用AI提升工作效率
《21世紀》:AI浪潮席捲全球,深刻重塑職場生態。你認爲這爲女性發展帶來了哪些新的內涵?
楊瀾: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和波蘭國家研究所(NASK)的最新數據,隨着人工智能重塑職場,該技術對女性崗位的影響尤爲顯著,因爲女性集中的基礎研究、助理、服務類等崗位易被AI取代。 這無疑帶來了技能轉型與職業路徑重塑的緊迫挑戰。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機遇。我認爲,女性特質中開放包容的心態、強大的情感連接與共情能力恰恰構成了AI時代不可替代的“韌性”優勢。在心理健康服務、大健康產業、創新教育、身心整合發展以及審美與創意經濟等新興領域,女性的潛能擁有巨大的釋放空間。科技始終是雙刃劍,關鍵在於如何駕馭,因此今年天下女人國際論壇將“韌性”作爲核心議題,倡導通過學習適應環境、進而引領變革。
《21世紀》:你在日常工作中會使用AI工具嗎?對於職場女性藉助AI提升效率,有哪些建議?
楊瀾:我將AI視爲效率工具。例如,在準備演講時,我會利用它快速蒐集背景資料或梳理初步框架。但核心的議題設定、邏輯構建與綜合判斷,仍需依賴人的智慧。在絕大多數行業,人類的創造力、戰略想象力、深度審美以及複雜情境下的共情與連接能力,是AI難以企及的。
因此,我的建議是將AI作爲工作助手,但絕不能被其“綁架”。對於職場女性,我建議積極掌握AI工具以優化流程、釋放精力,從而更聚焦於需要深度思考、價值判斷和人性連接的高價值工作,這正是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此外,在人工智能時代,女性企業家、創業者和管理者要終身學習和成長、擁有跨界思維、加強人文關懷、市場洞察、人際交往、團隊激勵的能力,還需要提升自己的幸福力。
(視頻剪輯:蔡於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