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兩會觀察|發展民營經濟,政府支持什麼、如何支持?

馮奎(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研究員)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項重點任務,其中多處突出強調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家以及民間資本的關鍵作用,釋放出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推動其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多作用的強烈信號。

從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來看,全方位擴大內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穩定和擴大就業等方面,既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也是民營經濟實現自身價值的發力點,更是政府推動民營經濟壯大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GDP增長預期目標爲5%左右,這一目標的達成需着力擴大內需。今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較上年增加2.9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規模29.7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2萬億元。政府投資的有力佈局爲經濟增長奠定基礎,相比之下,民間投資活力尚需進一步充分釋放。數據看,近年來,民間投資的增長率與佔比有所下降,2024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1%,連續兩年負增長,民間投資在投資中的佔比尚未達到2022年的水平。

當前,民間投資面臨着動力不足與阻力較大的雙重問題。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一些領域,民間資本的投資積極性受到一定抑制。以電網投資爲例,投資主體受限,民營企業在參與電網建設相關項目方面受到一定製約。同時,法律層面規定仍待進一步清晰明確,一些民營企業涉足電網投資時心存顧慮,擔憂自身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投資回報不夠明確也成爲阻礙一些民間資本進入的重要因素,民營企業在權衡投資風險與收益時,因無法準確預估回報而對電網投資望而卻步。類似情況在其他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都表明民間投資仍需進一步釋放活力。

擴內需,民營經濟可貢獻更顯著增量

民營企業和民營資本在擴大內需方面具備巨大潛力。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民營企業參與交通、能源、水利等項目,不僅能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能憑藉靈活的市場機制與高效的管理經驗,提升項目建設效率與質量。在關係社會民生的衆多領域,民營企業投資養老、教育、醫療等設施建設,能夠滿足社會多樣化需求。政府工作報告將“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爲全年工作任務的首位,明確要求“引導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社會民生等領域建設,讓民間資本有更大發展空間”。可以說,要全方位擴大內需,民營經濟要有更強勁的動能,要貢獻更顯著的增量。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加速前行。這既是對民營經濟在創新領域所獲成就的重要肯定,也指明瞭政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方向。近年來,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領域,民營企業積極投入研發,憑藉靈活機制與敏銳市場洞察力,不斷推出創新性產品和服務,展現出民營創新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的強大活力與創新能力。尤其是今年春節期間,以DeepSeek爲代表的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迅速發展與突破,帶來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巨大技術衝擊和市場影響。

近段時間以來,中央和各地政府爲進一步發揮民營創新企業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預計2025年,各級政府將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支持政策。比如設立專項基金,鼓勵民營企業加大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爲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保駕護航;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型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提供多樣化金融服務,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助力民營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快速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基石。歷史數據顯示,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吸納了70%以上的農村轉移勞動力,貢獻了90%的新增就業。從全國工商聯一份報告看,2019至2023屆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包括個體就業)的比例維持在51%至54%之間,2023屆達到54%。近年來,民營企業吸納就業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批平臺類企業崛起,創造大量多樣崗位;對高技能人才需求增長,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大量專業崗位;勞動密集型企業依舊重要,持續吸納普通勞動者;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主動保障員工權益。但民營經濟促進就業也面臨挑戰,比如部分企業存在吸納與擠出就業並存的情況。

2025年我國計劃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將城鎮調查失業率目標控制在5.5%左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就業創業服務,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這其中蘊含着“誰支持了就業,政府就將支持誰”的政策導向。結合近期各地政府出臺的政策來看,各級政府將通過多種方式,對積極吸納就業的民營企業給予更多政策傾斜和資源支持,激勵民營企業在穩定和擴大就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比如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將持續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增強企業穩定現有崗位和擴大就業規模的能力;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支持民營企業開展精準化、訂單式培訓;在引導激勵方面,借鑑推廣浙江省降低“小店經濟”經營成本、提供小額貸款支持、簡化審批手續等做法,鼓勵小店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等等。

好政策是優質營商環境的重要體現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多處強調對民營經濟的支持舉措。總體而言,這些舉措可歸結成兩個方面:一是優化促進民營經濟的一系列政策,二是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的營商環境。政策與營商環境緊密相連,政策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核心支撐,好政策本身就是優質營商環境的重要體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直接影響民營企業的經營成本、市場準入、資源獲取等方面,而這些正是營商環境的主要內容。

在一系列舉措中,2025年最值得關注的當數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與貫徹落實。除此之外,當前也還有不少政策舉措需要完善以及紮實落地。比如關於賬款支付,一些民營企業面臨被拖欠賬款的難題,導致資金週轉困難,影響正常生產經營,亟待在清欠政策方面再加一把力,保障民營企業資金及時迴流。對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其中的重點投入領域之一就是“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再比如,部分稅收優惠政策申報流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且適用範圍有限。應優化稅收優惠政策細則,簡化申報流程,擴大政策惠及面,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意義重大。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實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當前,一些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的現狀限制了部分民營企業的市場拓展和資源配置效率。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能爲民營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使其在更大範圍參與競爭,獲取豐富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通過消除市場壁壘,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民營企業能更好滿足不同地區消費者需求,擴大市場份額,推動內需增長。爲實現這一目標,2025年有望進一步加快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和標準體系,加強市場監管執法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打擊地方保護和不正當競爭行爲;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民營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監管機制,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極大地提振了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營經濟的使命擔當、支持措施作出部署,有利於民營企業家將信心轉化爲實實在在的行動。2025年既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同時也是謀劃“十五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在多重有利因素疊加之下,相信2025年的民營經濟應有一番新氣象與新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