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之前 林毅夫:大陸仍有年均8%的經濟增長潛力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中新社

中共四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這代表未來10年人均GDP需要翻一倍,年均GDP增速保持在約5%。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大陸擁有14年平均教育水準的勞動力、第四次工業革命、境內超大規模市場、全世界最完善的產業配套優勢,因此在2035年之前,仍有年均8%的經濟增長潛力。

觀察者網報導,林毅夫在北大國發院承澤論壇第39期暨北大博雅講壇第656期活動中做主題演講時談到,當前大陸勞動市場的平均教育水準爲10.4年,退休人員的平均教育水準大約爲6年,而新進入的勞動力則擁有14年的平均教育水準。發達國家儘管普遍有人口老齡化問題,但能保持人均GDP的穩定,原因正在於此。因此,大陸在從2019年至2035年的16年間,利用後來者優勢應該會有8%的增長潛力。

不僅如此,他指出,大陸還擁有一個當年的德國、日本、南韓所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特徵是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些技術的特性是研發週期很短。研發週期短代表資本投入相對較少。

林毅夫以DeepSeek爲例,僅需幾百人和三四年的時間,所以資本投入相對較小。大陸目前的人均收入爲13,445美元,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與美國的人均8.5萬美元相比,資本實力顯然更爲雄厚。

他提到,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研發週期短和資本投入少的特點,使得人力資本成爲更關鍵的因素,而資本相對少已不構成大陸的劣勢。人力資本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教育所獲得的能力,這些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在這些學科,大陸每年有超過600萬的大學畢業生,這一數字超過了七國集團的總和,因此我們擁有顯著的人才優勢。

林毅夫認爲,大陸擁有境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境內市場爲世界最大,這爲任何新產品或技術提供了迅速實現規模經濟的可能。

此外,大陸擁有全世界最完善的產業配套。他舉特斯拉爲例,作爲新能源汽車的先驅,在美國發展了十幾年,最高年產量也未超過3萬輛,一度瀕臨破產。2019年在上海浦東建廠,2020年產量即達到48萬輛,產量的迅速擴張使得特斯拉的市場估值飆升至6,000億美元,相比之下,克萊斯勒、通用和福特三家傳統燃油車製造商的市場估值總和僅爲1,500億美元,是特斯拉的四分之一。特斯拉之所以在大陸能夠如此迅速地發展,正是得益大陸完善的產業配套。即使在軟體方面,目前美國下載量排名前5的應用中,有4個來自大陸。

綜合以上來看,林毅夫認爲,大陸在2035年之前具備8%的增長潛力,這並非高估,但要將潛力轉化爲現實。他指出,仍需克服包括人口老齡化在內的一系列困難。儘管人口老齡化不會影響增長潛力,但對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需要妥善照顧老年人羣體。

林毅夫提到,美國的「卡脖子」措施雖不會使大陸陷入絕境,但面對限制時,大陸必須擁有足夠的資源進行技術攻關。同時還需追求高品質發展,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因此他個人的看法是,在8%的增長潛力下,大陸2035年之前實現年均5%到6%的增長是可能的。若以同樣的方式分析,在2036年至第二個百年目標的2049年期間,大陸應有6%的增長潛力,可以實現3%到4%的增長。若能如此,到2049年,大陸人均GDP有望達到美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