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能互聯網藍皮書:我國在安全垂直大模型典型場景中實現“彎道超車”

本文轉自:人民網研究院

人民網上海7月18日電 人民網研究院組織編寫的智能互聯網藍皮書《中國智能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今日在上海正式發佈。其中,360集團首席科學家、數字安全集團CTO潘劍鋒,360數字安全集團安全大模型技術總監黃紹莽,360數字安全集團高級安全專家馬琳撰寫的《安全大模型發展路徑洞察及落地實踐》一文指出,當前安全大模型產業化展現蓬勃生機。360、中國電信、深信服、奇安信、天融信等企業紛紛宣佈了基於大模型的網絡安全產品計劃,在智能化安全運營、深度威脅監測、自動化處置響應等多方面提升網絡安全綜合防禦水平,在安全大模型的技術方案、產品化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進展。

文章參考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不同方式,提出了“大語言模型快慢思考”的概念。文章認爲,現階段大語言模型的能力主要是“統計性理解”,因此需要明確安全領域大模型的“擅長”與“不擅長”。

文章認爲,美國在通用大模型底層技術的研究上起步較早、更爲成熟,擁有更多的研究資源和企業投入。微軟、谷歌等大型企業藉助其通用大模型的強大能力,形成了Security Copilot、Sec-PaLM等成熟的安全產品。我國雖在通用大模型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起步較晚,但是在安全大模型的研發上,國內企業和研究機構正積極探索,面向安全數據特點,通過調整模型結構、深度定製推理程序,實現安全大模型專項訓練,在終端行爲研判、網絡告警分析等場景下實現“彎道超車”,達到通用大模型不具備的深度安全能力,以適應不斷髮展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挑戰。

當前,國家級網絡攻防對抗形勢日益嚴峻,對手攻擊手段隱蔽、持續,需要長期跟蹤該領域的高級安全專家發現線索。基於安全大模型的自動化高級威脅狩獵系統通過專項訓練,學習了海量終端、網絡等攻擊特徵,具備了一定的威脅狩獵專家識別能力,可快速判定並標記可疑行爲,輔助安全產品或系統發現威脅,並自動化調用外部工具和知識進行輔助研判,爲安全專家提供深度研判的基礎,實現自動化的源分析、正向推理、證據鏈關聯等,分析出完整攻擊鏈路,發現真實攻擊意圖並給出處置建議,實現真正意義的自動化高級威脅狩獵。目前,安全大模型自動化高級威脅狩獵系統已對外服務於政府、能源、金融、教育等關鍵客戶。

對於企業而言,安全大模型的應用能顯著降低安全事件發生率,縮短響應時間,提高業務連續性和客戶信任度,間接促進收入增長和品牌價值提升。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安全運營管理將減少對人工的依賴,降低長期運營成本,同時提供全局視角,讓領導者能夠基於準確、實時的安全數據做出高效決策,增強企業風險管理能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經營效率。(董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