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閉幕,其間舉辦五百餘場大會報告及會議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7月25日,爲期13天的2025國際基礎科學大會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圓滿落下帷幕。本屆大會會聚了來自全球近千名頂尖科學家、知名學者以及高校師生,其間共舉辦了500餘場大會報告、專題學術會議及衛星會議。大會還吸引了國內外百餘所中學近千名中學生參與,線上線下累計參與人次超過600萬。

大會舉辦期間,多位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不僅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還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在演講與交流中留下了諸多令人深思的金句佳言。

在物理之夜上,丁肇中稱:變革就是真理,希望再活100年,親自解答深藏宇宙的奧秘。當被問及“什麼時候開始科研最合適”時,76歲的朱棣文幽默地回答:“這取決於你的年紀。我現在的年紀就很適合科研。”戴維·格羅斯(David Gross)教授則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沿着純粹思維的路徑,憑藉對現實結構統一性的信念,成功推導出巧妙的自然法則。”數學之夜上,喬治·盧斯蒂格(George Lusztig)教授則坦言,研究中更偏愛“美”而非“實用”。森重文(Shigefumi Mori)教授強調科學發展並非線性,數學研究亦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提醒年輕人,不要過度依賴AI,擁有思考能力纔不會被AI取代。

人工智能與基礎科學,成爲本屆大會備受關注的話題之一,重點聚焦AI的根本範式與理論基礎、發展瓶頸與未來前景、高能效計算與架構路徑等議題。“工程之夜”“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論壇”圍繞AI的未來發展與潛在風險,邀請學界代表與業內專家共聚一堂,探索基礎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之路。朱棣文指出,目前的AI系統主要依賴大量數據進行擬合和插值,尚未具備理解和轉化抽象概念的能力,未來能否真正擁有創造性思維,仍然是一個未知數。羅伯特·塔揚(Robert Tarjan)則認爲,現有的AI系統缺乏主動探索精神和道德判斷能力。他以人類兒童爲例指出,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自主性,而這正是當前AI所不具備的“自然智能”關鍵特徵。

在“走進懷柔”系列活動中,科學家們登臨慕田峪長城,漫步於湖光山色圍繞的雁棲湖國際會都,參觀了北房鎮博士農場。更具意義的是,科學家代表們深入懷柔科學城,實地參觀了新質生產力創造中心、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腦認知功能圖譜與類腦智能交叉研究平臺,近距離了解懷柔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與產學融合等方面的最新進展。

近年來,懷柔科學城圍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系統科學、空間科學、信息與智能科學”五大方向,佈局了6個大科學裝置和30餘個科學設施平臺。目前,已經進入以運行爲主的新階段,16個科學設施平臺向全球開放,累計產出重大科技成果386項,斬獲多項國家及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除此以外,懷柔更是人才會聚的科研高地,目前在懷科研人員達到2.6萬人。

大會承辦單位之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是北京市瞄準世界一流支持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遵循“75%中上游應用數學、25%基礎數學”的發展模式,會聚了來自22個不同國家,跨多個大陸的69名國外研究人員,佔總人數的38%。通過大會的舉辦,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希望打造國際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共同探索前沿交叉學科,爲未來科技發展提供基礎科學支撐。

編輯 張牽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