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物理之夜"專場沙龍活動成功舉辦

中國日報7月19日電 (記者 李夢涵) 近日,第三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物理之夜"專場沙龍活動在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成功舉辦,此次沙龍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承辦。來自哈佛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加州理工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單位、以及基礎科學大會參會人員等近700餘位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和優秀研究生參加了活動。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清華大學丘成桐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曹俊研究員致辭。

丘成桐教授在致辭中提到,一直以來,基礎科學大會專注於數學、物理以及工程三大領域的新進展,與前兩年的"物理之夜"相比,今年的大會增加了對相關領域實驗科學的關注。作爲一個跨學科盛會,大會邀請到了多個不同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他鼓勵青年人從事跨領域的研究合作,開展好奇心啓動的科研工作。

曹俊研究員在致辭中回顧了上一個百年的物理學革命,強調了建設大科學裝置、開展大科學實驗對於基礎科學的重要意義。他介紹了高能所運行、在建和規劃中的大科學裝置,尤其是利用這些大科學裝置開展國際合作和重大科學問題原創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他指出這次活動在探索未解之謎、加強全球合作、開創未來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活動邀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斯坦福大學朱棣文教授,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加州理工學院的大慄博司教授做大會主旨報告。

在主旨報告中,朱棣文教授分享了科研機構長期保持卓越的秘訣。以培養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 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AT&T貝爾實驗室和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爲例,他總結到這些實驗室的成功源於對人才的高度重視與開放的文化氛圍,科研機構應聘用比領導者更優秀的人才,並視其爲未來的合作者和繼承者,而非助手。他也寄語年輕科學家:無知無畏、敢爲人先,並引用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經歷,強調"無知的自由"。朱棣文教授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他強調科研的突破往往來自無畏的嘗試,真正的創新離不開好奇心、冒險精神與敢於挑戰傳統的勇氣。

大慄博司教授在報告中主要講述了科學家們在統一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故事。他指出,距離提出用弦論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建立完備的統一模型依然進展緩慢,但在預料之中,因爲這項任務的困難程度從時間尺度上估計是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25倍以上。他指出根據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人們無法穿透普朗克尺度的物理世界,他形象地比喻,量子引力是統一自然規律的遊戲中的 "通關大BOSS",困難重重但極具價值。他引用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對行爲動機的分類,指出基礎研究屬於"價值理性行爲",追求的是對自然本質的理解,而非短期回報。

主旨報告結束後,接下來的圓桌論壇圍繞"基礎科學重要性"爲主題進行了討論,圓桌論壇由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康奈爾大學戴自海教授主持。除了朱棣文教授與大慄博司教授,諾獎物理學獲得者、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丁肇中教授,基礎科學獎獲得者、高能所王貽芳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和清華大學天文系主任李菂教授作爲論壇嘉賓出席活動。

丁肇中教授首先回顧了百年來基礎研究與人類日常生活的關係,他強調基礎研究的主要動機來源於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理解物質世界基本原理的衝動,基於基礎研究的成果,技術與工業化的不斷進步最終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

朱棣文教授通過他高中時學習生物和物理的經歷,說明了解與理解的區別,並進一步解釋了基礎研究的本質:"如果你只是知道它的名字,這並不意味你真正理解它。"他同時也告誡年輕學生,在學習與科研生活中不要過度依賴人工智能,以免養成智力上的惰性。

面臨國際上普遍存在的經費削減與國際合作障礙等現實問題,王貽芳院士指出,此時科學界更應該努力提升溝通技巧,以便更好的讓大衆以及其他領域專家們理解各學科的內在邏輯。此外,他通過美蘇冷戰時期學界依然保持溝通的例子,說明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學術交流在社會責任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進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張翔教授建議人們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與學術合作,同時積極擁抱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以增加工作效率。

針對基礎科研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焦慮問題,大慄博司教授表達了他對博士學位和人生意義的理解,他認爲博士學位會頒發給從未知中發現或創造有價值知識的人,這個過程不但會鍛鍊學生們的能力,其本身也是一段難忘且美妙的人生體驗。

李菂教授以天文學中的歷史故事爲例進一步說明理論、實驗和技術之間的關係。他指出,近期國內外的各種天文實驗已經或即將帶來新的觀測數據,進而促發理論上的新突破。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博士也參與了本次活動,並在問答環節以企業家的視角回覆了年輕人的關於工作與經費的憂慮。

本次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的前沿科學獎(Frontiers of Science Award)部分獲獎者,也在沙龍活動中進行了精彩的即興演講,並積極分享了自己科研生涯中的寶貴經驗。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的Felix Kling 博士說到,作爲理論物理學家,他卻因與合作者一起提出了一個實驗項目而獲得此次前沿科學獎。這讓他體會到,科學研究不能只埋頭工作於自己的小方向,要與優秀的理論家和實驗家多交流,開闊眼界、勇於探索新方向。英國劍橋大學的David Tong教授的發言極具感染力,他告訴研究生和年輕的科研工作者要做快樂的物理學家,要選擇那些能夠讓你面帶微笑並付出努力的課題。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