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車市半年考|集體跨界入局 車企從“造車”到“造人”

財聯社7月4日訊(記者 劉陽)繼飛行汽車之後,具身智能已成爲車企們的“新寵”。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當前國內已有廣汽、上汽、比亞迪、長安、小鵬、奇瑞、小米等近20家主機廠或通過自研、或通過合作模式已或即將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

“相比機器人初創公司,車企擁有前期自動駕駛算法和數據的積累,同時有完整的生產體系,因此在整機生產和代工方面有一定優勢。”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佈局人形機器人有三大驅動力;第一,人形機器人扮演品牌大使的角色,藉以強化車企高科技智能形象。當前人形機器人主要是給車企站臺,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第二,車企其實是勞動力高度密集型企業。在不太遙遠的未來,人形機器人有望取代組裝線工人,節省成本提供效率,這是車企的遠景;第三,特斯拉的標杆示範效應。“爲控制風險,大多數車企選擇跟隨策略,對標行業燈塔,亦步亦趨。”

在2024年財報電話會議上,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具身人形機器人以及其與汽車產業更深度地融合,將是小鵬汽車“三條增長曲線”之一。

一條龐大的賽道,蘊藏了無數的可能性。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相當於2021年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花旗銀行則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臺。

“當前全球範圍內人力成本上漲,傳統汽車領域用得比較多的工業自動化已經很難解決汽車智能製造下的需求。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危險作業的替代、自動化方面,有比較大的應用潛力。”蔚來汽車前瞻製造工程人形機器人戰隊負責人乙鵬道出了部分車企下場造機器人的目的。上汽創投投資團隊則坦言,人形機器人產業與汽車產業高度協同,其中的零部件在汽車產業鏈複用率高,諾仕機器人的行星滾柱絲槓能與上汽在EMB線控制動、線控轉向、新一代懸架系統等領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從車企目前披露的信息不難看出,人形機器人可以提升工廠生產製造效率、縮減人工成本。據悉,廣汽集團的GoMate人形機器人計劃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率先開展整機示範應用。小鵬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廣州工廠進行小鵬P7+車型生產實訓,小鵬Iron未來將會聚焦在工廠和門店等場景。而特斯拉則預計,今年將有超過1000個Optimus在特斯拉工廠幫助人類完成生產任務。

“奇瑞墨甲機器人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已經在馬來西亞上崗。”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告訴記者,“我們打算用它在4S店幫我們賣車。”據悉,這款人形機器人具備多模態環境感知、自主行走規劃、巧手操作和基於大模型的專業領域問答能力,可以用在汽車銷售諮詢、商場導購、娛樂表演等場景。

值得留意的是,儘管汽車企業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但其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汽車行業資深顧問梅松林認爲,人形機器人當前主要的挑戰還是不能真正落地應用,真正實現實用價值。“如果車企的戰略不是做智能先鋒者、機器人先鋒者,現在大可不必在人形機器人上投入過多。現在車企做人形機器人還處在摸索期。”

何小鵬也提到,人形機器人從L2級跨越到L3級非常困難,因爲大模型數據的積累將成爲人形機器人產業的一大門檻。“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未來的挑戰有很多,距離通用人形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財聯社記者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