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暴雷35家,新能源車企從哪兒搞錢造車?
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現狀,肉眼可見是越來越魔幻了。
上一秒還在爲車企市值大開香檳,下一秒就是暴雷、破產、欠薪的大型翻車現場。
點擊上方視頻立即觀看
快刀財經的朋友們,好消息來了,爲了滿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快刀財經」的視頻內容我們會同步在公衆號上發佈,還是熟悉的配方及味道,還是犀利但有溫度的內容,還是足夠多的增量信息,還有你在公衆號上可能看不到的獨家重磅。快去視頻號、抖音、B站、小紅書搜索「快刀財經」,關注我們,每天爲你解剖一個新商業真相。
以下是本期視頻腳本:
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現狀,肉眼可見是越來越魔幻了。
新能源車企基本都是拿着同一個劇本,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然後突然樓塌了。上一秒還在爲車企市值大開香檳,下一秒就是暴雷、破產、欠薪的大型翻車現場。
一邊聲勢如火如荼,一邊追薪火燒屁股。
極越科技辦公室開始“零元購”,縱目科技高層互相秒批離職流程,威馬汽車創始人至今國內沒露過頭……不少新能源車企頭目集體失蹤。
就算沒失蹤的,也岌岌可危,哪吒汽車被曝不僅賬上沒錢還外債高築百億,被譽爲“新勢力盈利標杆”的理想汽車也利潤暴跌,港股全年跌幅36.13%,蒸發超過1200億港元 。
動不動就是百億千億的,肯定有人好奇了,這些一地雞毛的新能源車企明明虧得不輕,都是哪兒搞來這麼多錢造車的?
首先,有大資本願意輸血。
大概從2015年開始,資本市場的眼光開始轉向新能源,整個市場在政策下炙手可熱。但當時的傳統燃油車企基本不太缺錢,資本回報率不高,不過卻有一小部分人從傳統車企裡面出來做事,創立了新能源車企,有政策紅利,資本們願意“以小博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當時的威馬汽車。
正好2017年的時候,百度總裁李彥宏想抓住智能駕駛的發展機會,推出了一個產品Apoll,急需找一個車企合作,就找到了威馬汽車,投錢將其送上了牌桌。由於
威馬汽車的創始人在吉利任職時,曾經帶領團隊完成過中國汽車工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併購,著名的“沃爾沃收購案”,爲此畫下了一個巨大的餅。
隨後各路資金聞風而至,新能源市場空前火熱,跟着冒出了理想、蔚來、小鵬等新勢力……
汽車製造是一個資本密集度很高的行業,需要巨大的投資來支持生產線建設、研發、採購等。啓動資金是有了,但遠不夠讓車子源源不斷的造。
剩下的,就得靠着供應商們“零元造”了。
車企們能在虧損下一直造車,成本都是供應商們在掏。一臺新能源車一般需要上萬個零件,牽扯到上千家供應商。
讓供應商先墊資是造車的“基操”。
按理說來,向供應商下訂單該先預付定金,但現實是,基本沒有會預付的車企。
墊資是汽車供應鏈裡不成文的行規,和拿下訂單的敲門磚,只有墊了纔有上場的機會。因爲“你不墊總有別人墊”。
而整個鏈條冗雜,供應商往往都是層層墊資,如今新能源又大打價格戰,不少車企還會用拖賬期和壓賬的方式把壓力轉嫁給供應商。國內新能源車企的付款週期,平均在150到200天左右,300天的也有甚者。
即使成功熬到付賬期,或許等來的還只是一張承兌商票,並不一定是現金,等同於車企開了一張支票給供應商,如此一來賬期就被拖得更長了。
拖賬嚴重的情況已經成爲行業普遍,意味着供應商們不僅要給車企供貨,還成了車企們的現金提款機。墊資和拖延賬期能確保車企們的現金流處於週轉狀態,卻壓得供應商們喘不過氣,甚至還有可能落得個聯名討債的局面。
車企歲月靜好,供應商負重前行。
但供應商們也無計可施,畢竟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正在經歷的,就是2010到2020年的智能手機所經歷的洗牌階段,能活下來的品牌會達成贏家通吃,供應鏈也同樣,目前階段除非能夠知識壟斷或者技術逆天,不然只能爲車企做託舉一起共進退,唯有抱對大腿的供應商才能渡過這場洗牌,做大做強。
- End -
快刀財經已同步入駐:36氪、虎嗅網、鈦媒體、i黑馬、品途網、商界、趣頭條、砍柴網、梅花王、艾瑞專欄、億歐網、創業邦、知乎、雪球、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新聞、一點資訊、本站號、搜狐自媒體、鳳凰網、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大魚號、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投資界、思達派、獵雲網、簡書等30多家自媒體平臺。
快刀財經
社羣 | 內容 | 連接 | 商學院
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專注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正在影響的其他行業。有趣、有料、有態度,加入我們,擁有您的私人商學院。致力於爲用戶提供營銷策劃、社羣電商、創業投資和知識充電服務。
投稿、轉載、內容合作,請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