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億美元年薪、72小時火速簽字,沒人能阻止扎克伯格了
摘要:
原來錢不是萬能的,但天價薪酬可以。
扎克伯格還在瘋狂輸出。
7月8日,多家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著名華人工程師龐若鳴 (Ruoming Pang) 即將離職加入Meta。2021年,龐若鳴從Alphabet加入蘋果。
Meta爲挖角龐若鳴,開出了每年數千萬美元的薪酬方案。
過去兩週,Scale AI創始人汪滔、前GitHub CEO納特·弗裡德曼、OpenAI多模態負責人畢樹超、GPT-4o圖像生成核心餘家輝等11名頂尖研究者已陸續加入Meta。
一張 “獵殺名單”在硅谷流傳,扎克伯格位於硅谷和太浩湖的豪宅近來人來人往,當下似乎沒人能阻止扎克伯格了。
蘋果和OpenAI,成了難兄難弟
2021年,龐若鳴帶着谷歌15年的深度學習經驗加盟蘋果。作爲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負責人,其帶領着近百名工程師,支持蘋果AI和下一代Siri的大模型研發工作。要知道,蘋果AI已經一再難產,內部甚至產生了分歧——是否要引入OpenAI、anthropic等第三方模型支持新版的Siri。這一決定,與龐若鳴團隊所做的努力完全背道而馳,因而也加劇了團隊人才的流失。
龐若鳴的副手,已入職蘋果八年的Tom Gunter已經於上個月離職,多名核心成員也開始接洽Meta。
以龐若鳴爲核心的人才相繼離開,無疑讓蘋果自研模型團隊會再次歷經震盪,蘋果方面連夜任命了Zhifeng Chen接管蘋果基礎模型團隊,並將團隊拆解爲多層彙報制,王崇、王子睿等華人經理被推至一線。
同樣手忙腳亂的,還有OpenAI的研發負責人Mark chen(陳信翰)。據《連線》報道,他抱怨自己要“晝夜不停地與那些收到offer的人溝通”,並補充,“正在重新調整薪酬結果,也在探索獎勵頂尖人才的創新方式”。
OpenAI 的招聘負責人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專門發文抱怨,Meta 向 OpenAI 的員工開出高薪崗位,但 offer 有效期僅爲短短几小時,員工幾乎沒有時間與自己的主管進行溝通。Joaquin直接說,“這種行爲不道德,甚至是令人絕望的”。
特別是在當下這個節骨眼,OpenAI有充足的理由抓狂。奧爾特曼在做客播客節目中再次重申“最強模型”GPT5的發佈時間。據 Windows Report 報道,GPT-5 的提升不僅僅是性能,更將是一個“多合一”的模型。用戶不再需要在處理文本的 GPT-4 和生成圖像的 DALL-E 之間切換,GPT-5 將把文字、圖像、語音甚至可能包括視頻的處理能力集於一身,提供統一的使用界面。
有網友銳評,Meta搞來這麼多新的AI人才,Llama系列模型能不能好不知道,但是GPT-5的發佈必受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也曾用同樣的方式吸引人才。早在2023年時,OpenAI給應屆博士畢業生的薪酬就開到了驚人的80萬美元年薪,直接與Google和Meta搶人。巔峰時,Google和Meta給OpenAI輸送了四成員工,甚至包括主導GPT-4、o1模型開發的核心骨幹。
另據媒體報道,OpenAI在本週向投資者透露,去年公司的股權激勵支出飆升逾五倍至44億美元,佔同期營業收入的119%。
OpenAI原本預計,今年股權激勵佔營收的比例將降至45%,到2030年末,股權薪酬佔比會降至10%以下。Meta的強烈反攻,似乎要將OpenAI再次拽入薪酬投入漩渦。
與Meta年營收1600多億,幾百億淨利潤不同,OpenAI當下扔入不敷出,擺在OpenAI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意外的焦點:華人成了關鍵人物
除了天價報酬外,華人科學家成爲這場豪賭的焦點。
據更早之前披露的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11名首發成員名單,7人擁有清華、中科大、上海交大等中國頂尖高校背景,幾乎壟斷了GPT-4o、Gemini和蘋果大模型的核心模塊研發。
一長串華人名單首次列席爆出:如餘家輝、畢樹超、任泓宇、趙晟佳、常慧雯(也是目前曝光中唯一一位女生)、林季、孫沛。
這些華人AI人才的流動路徑也高度一致:中國名校讀本科,又到美國深造讀碩士或博士,畢業後再進入谷歌等大廠,最後流向Meta。在國內,他們同樣是佼佼者,本科多就讀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最新披露的龐若鳴則出自上海交通大學。後在美國也就讀於知名高校,如MIT、斯坦福等。
其中,不少人曾參與過明星產品的創建。任泓宇是OpenAI GPT-4o及多個輕量化模型(如o1-mini、o3-mini)的聯合創建者。畢樹超曾是GPT-4o語音模式和多模態訓練負責人,也曾任YouTube Shorts算法負責人。餘家輝則是OpenAI多模態感知系統負責人,主導GPT-4.1和GPT-4o的視覺架構設計,曾任谷歌DeepMind多模態聯合主管。
黃仁勳曾經的斷言正在一步步成真,“全球50%的AI精英是華人,但他們的歸屬決定技術霸權歸屬。”
美國大廠的風水輪流轉
2024年的WWDC,已經是蘋果近年來爲數不多在AI上的高光時刻。
當時庫克親自官宣蘋果Apple Intelligence戰略,其中的主要對話功能,正是由龐若鳴率領的團隊研發的模型提供支持。龐若鳴也在這一次發佈後發文稱,他們開發的模型與一些同類最佳模型相比具有競爭力。“遵循responsible AI原則,能夠快速高效地運行,最重要的是,通過面向用戶的功能提供幫助”。龐若鳴當時稱,這些基礎模型“並不是聊天機器人”,而是支持廣泛的功能,包括摘要、寫作幫助、工具使用和代碼。
需要說明的是,在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後,蘋果在AI策略上一直強調“隱私優先”。
這也給龐若鳴團隊的開發上升了難度,蘋果內部在評估自研模型後,曾覺得多個核心指標未達預期,特別是與外部第三方競品存在一定差距。原本會在今年6月亮相的AI新功能也未能如期現身,迫使內部開始思考,是否要引入第三方外部模型。
另外,高管的分歧也加劇了團隊的離心。彭博社曾刊文稱,從Google來的詹南德雷亞作爲蘋果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曾經力推改革,砍掉AI非核心功能,並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彼時,有媒體報道,蘋果增加了AI投入預算,訓練費用每日達數百萬美元,但蘋果的軟件負責人並不願意對AI大舉投入,二者產生分歧,相關工作也就進展緩慢。
以至於蘋果AI人才在過去一年多本就高速流失,這爲龐若鳴加入Meta埋下了伏筆。
一面是隱憂,另一面是巨大的變革誘惑。
主打開源策略的Meta,在今年4月發佈最新Llama4系列模型後,相關能力在各個榜單中都掉隊明顯。很顯然,這最終激發了扎克伯格的鬥志。先是143億美元投資scale AI,挖來CEO亞歷山大·王,後又光速組建超級智能部門,扎克伯格親自上陣挖角AI人才。
除了千萬年薪外,Meta不計成本的算力投入對AI人才也是一種吸引力。Meta財報顯示,2025年資本支出飆升至 640-720億美元 (佔全年支出60%),高於此前的預期,增加部分主要用於數據中心等AI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不過,Meta同樣面臨着一些隱憂。Meta此次大手筆挖角的頂尖人才,在薪酬水平上早已遠超原有員工。在硅谷,基層的AI工程師年薪,從初級到高級員工一般薪資在20-50萬美元之間。新納入的人才如何與原本團隊相融,恐怕還是個問題。
另外一方面,Meta作爲一家互聯網公司,與Google、OpenAI最初的研究氛圍與理想主義截然不同。
《商業內幕》報道稱,Meta現在內部的競爭壓力已經達到頂峰,一位Meta前員工也抱怨稱,許多科技行業的普通員工充滿了怨恨和嫉妒。
而扎克伯格的豪賭,傷害的或許不僅僅是這些人。要知道,他上一個豪擲百億美元的項目是AR眼鏡和元宇宙,負責這個項目的部門reality labs累計虧損達465億美元。2025年春天,Meta曾兩度裁員,其中一次裁員規模超3000人。
本文源自: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