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也頂不住了
在今年的 AI 競賽中,Meta 可以說是那個突然把油門踩到底,瘋狂想趕超對手的玩家:招人猛、給錢狠、組織結構三番五次推倒重來。
直到今年 8 月中旬,Meta 這家巨頭又突然剎車,AI 部門「凍結招聘」。不僅暫停對外擴編,連內部 AI 人員也被明令不得隨意在團隊間流動,除非得到批准。
Meta 官方口徑叫「基礎性的組織規劃」,語氣輕描淡寫:預算季結束,先把「超級智能實驗室」新的組織架構定型,再談下一步。
究其原因,在資本市場,華爾街分析師已經就科技巨頭的 AI 支出發起警告。
過去數月,Meta 爲搶人開出的薪酬與股權包一路飆升,投資者開始追問:這些天價換來的,是可驗證的技術進展,還是無止盡的攤薄與成本擴張?
與此同時,業內不少人也在質疑,Meta 高薪挖來各種頂尖 AI 人才,是否會加劇內鬥,比如一些老員工對新來的「明星科學家」並不買賬,此前 Meta 不同 AI 團隊間曾因計算資源分配、技術路線理念不和頻起摩擦,部分員工被邊緣化導致士氣低落,有的員工甚至選擇離職創業等等。
當下,Meta 的 AI 人才爭奪戰,已經打到了臨界點,無論是華爾街還是硅谷,都在盯着 Meta,是否真能靠這些人拿出成果。
Meta AI 大換血
2025 年上半年,Meta 在 AI 人才戰裡的打法可以用三個字概括:快、狠、貴。
無論是 OpenAI,還是谷歌 DeepMind、Anthropic、蘋果的 AI 人才,被 Meta 接觸時有時不是「獵頭-HR-面試」的傳統流程,而是扎克伯格本人直接通過郵件或 WhatsApp 發消息,直接走 CEO 的綠色通道,快速簽約。
在 Meta 這兒,天價薪酬「大包」也是見怪不怪,簽約金以億美元計,一些 AI 研究人員獲得四年 3 億美元的超級薪酬包,個別頂級人選的天花板級報價據傳高達 15 億美元,均堪比職業球星。而且,這些被挖角的人裡,有不少都是華人面孔。
除了傳統招聘,Meta 還採用「反向收購式挖人(reverse acquihire)」方法:與傳統 acquihire 的整合式收購不同,不是直接收購整個初創公司,而是直接挖走核心關鍵人才,初創公司繼續存在但可能萎縮。
Meta 爲引入 Scale AI 聯合創始人 Alexandr Wang 擔任首席 AI 官,付出了約 140 億美元的少數股權投資。除此之外,Meta 還通過向由 Nat Friedman 與 Daniel Gross 主理的基金注資,把這兩人納入麾下,前者曾任 GitHub CEO,後者曾於 2024 年與 OpenAI 聯合創始人 Ilya Sutskever 創辦 Safe Superintelligence。
就這樣,到 2025 年中,Meta 已經打包吸納了至少 50 名來自競爭對手的 AI 人才,其中四成來自 OpenAI,兩成來自谷歌。
業內看得目瞪口呆,OpenAI 的管理層公開吐槽 Meta「瘋狂」,形容被 Meta 挖人就像「有人闖入我們家偷了東西一樣」。
然而,一次性瘋狂吸納「新血」也有問題。硅谷不少工程師有一個看法,Meta 瘋狂招人相當於一次性把幾十位 A 級球員裝進同一個更衣室,「位置」與「打法」的衝突可能很難避免。
經過半年內的數次重組變化,據華爾街日報消息,Meta 最近決定將不同 AI 業務一併納入「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分爲四個部門:
面向 AGI 的研究團隊(內部暫名 TBD Lab),新員工主要在這個團隊工作;
AI 產品團隊;
構建訓練與推理底座的基礎設施團隊;
繼續承擔長期探索任務的 FAIR。
Meta 發言人對外則將凍結招聘解釋爲「基本的組織規劃:在招募人員並進行年度預算和規劃工作後,爲我們新的超級智能工作創建一個堅實的結構。」
還有消息稱,由於 Meta 人工智能部門近年來人員增長至數千人,該巨頭正在考慮整體縮減規模。
Meta 過去負責 Llama 系列的大模型團隊「AGI Foundations」被解散,有成員打算離職。因爲今年春季發佈的 Llama 表現不及預期,不僅在內部受到了尖銳批評,在更廣泛的社區口碑也趨於平淡。另一款代號 Behemoth 的前沿模型在測試中成績不理想,被直接砍線。
與此同時,Meta AI 之前的研究負責人 Joelle Pineau 今年早些時候離職加入 Cohere,Llama 項目研究員 Angela Fan 選擇轉投 OpenAI,Meta 生成式 AI 副總裁 Loredana Crisan 則跳槽到 Figma 出任首席設計官。再加上 8 月部分期權歸屬窗口期,Meta 可以說迎來了「舊部出走,新人入列」的換血期。
在這個時間點看起來,瘋狂招人又突然凍結招聘,對 Meta 來說並不矛盾,在繼續加人之前,先得避免內外部越來越大的「噪聲」。
華爾街的警告
對 Meta 來說,內部「噪聲」是團隊穩定性,外部「噪聲」則是資本市場的壓力。
扎克伯格狂撒錢挖人一時爽,最終還是要面對報表。當 Meta 的 AI 投資成本快速上漲,華爾街開始擔憂,這些錢,何時、以何種形式迴流?
最新一輪的市場反饋並不輕鬆。今年 8 月,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研究報告裡稱,包括 Meta 在內的科技巨頭,向 AI 人才發放的股權規模正在膨脹,如果最終成果無法在合理時點轉化爲可計量的現金流,這種做法將侵蝕回購能力、壓縮股東回報。
在他們看來,在挖 AI 人才方面投入巨資「有可能推動 AI 突破,創造巨大的價值,也有可能稀釋股東價值,且不會帶來任何明顯的創新收益」。
與此同時,硅谷科技巨頭的股價正經歷一波「AI 開支焦慮」的集體回調,不是說唱衰 AI,而是對「投入產出比」的擔憂,就像投資了幾千億美元,如果最終收入只有幾百億美元,冰冷的市場就不會買賬。
2025 年 8 月 20 日前後,一些科技股遭拋售,包括 Meta 在內的公司股價連跌幾天。雖說因素不是單一的,但市場關注到幾個可能的「罪魁禍首」,包括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最近的評論,他認爲 AI 熱潮具有一些類似泡沫的特徵。
Meta 自身的數字也說明問題:該巨頭把 2025 年資本開支指引上調至最高 720 億美元,這些花費的核心去向是「AI 基建」以及「人才」。數據中心在建,GPU 在路上,團隊在擴編,利潤端自然被壓。
面對投資者冷冰冰的質疑,Meta 暫時「凍結 AI 人才招聘」的動作,除了真的是爲了鞏固內部 AI 組織架構,另一方面,也成了向市場發出「控制成本」的信號。
但因凍結 AI 招聘一事引來的各種聲音,如今身爲 Meta 首席 AI 官的 Alexandr Wang 堅稱,「我們確實在加大對 Meta 超級智能實驗室的投入。任何與此相反的報道顯然是錯誤的。」
扎克伯格豪擲重金挖來這些 AI 人才,賭的是超級智能的未來。至於這個賭注是否能帶來實質性成果,是決定 Meta 命運的關鍵。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眼下的「剎車」將被歷史視爲戰略性的換擋,華爾街的焦慮也將隨之平息;反之,若這一年的投入最終換來的是平庸的成績單,那麼凍結招聘可能只會被看作一次無序衝刺後的力竭,暴露出 Meta 組織在方向與節奏上的失控。
接下來的每一個月,都將成爲答案的一部分。
本文源自: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