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高鐵圈”今年底成型,漢襄宜“金三角”含金量有多高
“十四五”期間,湖北做大做強武漢中心城市,推動漢襄宜都市圈能級躍升,縣域經濟不斷壯大。
8月20日,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毛明天在湖北決勝收官“十四五”、謀篇佈局“十五五”新聞發佈會上介紹,湖北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經濟增長總量指標,經濟總量躍上6萬億新臺階,佔中部地區的比重由“十三五”末的19.5%提升至2024年的20.9%。
這得益於湖北全力推動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特別是隨着今年底沿江高鐵漢宜段、襄荊高鐵的全線貫通,武漢、襄陽、宜昌“1小時高鐵圈”即將形成,漢襄宜“金三角”集成效益將進一步彰顯。
武漢市發改委主任王洋介紹,武漢都市圈累計打通斷頭路瓶頸路32條,鄂州花湖機場與武漢天河機場形成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光谷科創大走廊加快推進,帶動武漢都市圈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跨入萬億級,黃石、黃岡、鄂州、咸寧、天門、仙桃離岸科創園(中心)相繼投入運營,1062項民生服務事項實現“一圈通辦”,公積金互認互貸率先突破。2024年,武漢都市圈經濟總量達到3.6萬億元,佔長江中游城市羣的比重提升至29%。
作爲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武漢不斷加強與長沙、合肥、南昌等中部省會城市在交通、科技、產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作。2024年以來,中三角集裝箱航線累計開行1490航次;與湖南建立科技領域專家資源共享機制,與南昌建立科技項目互評機制,推動跨區域知識產權執法聯動和保護資源共享。下一步,將支持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和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聯動發展。
毛明天介紹稱,“十四五”期間,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不斷壯大,“漢襄十隨”汽車產業集羣、宜荊荊磷化工產業集羣加快成長,襄陽、宜昌經濟總量連續跨越兩個千億臺階,雙雙突破6千億,居中部非省會城市前兩位,帶動襄十隨神、宜荊荊恩城市羣發展成勢見效。
襄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孟豔清在發佈會上介紹,襄陽市經濟總量四年實現兩連跳,在2021年和2024年分別突破5000億元、6000億元,居中部非省會城市前列,連續7年位列全國城市50強。新能源乘用車整車製造實現零的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健康、現代化工等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提升至40%以上,去年首次躋身全國先進製造業百強市50強。國內知名度持續擴大,全年接待遊客連續兩年突破1億人次。
“十四五”期間,襄陽區域引領帶動能力明顯增強。全市鐵路通車裡程達到873公里,呼南高鐵襄荊段開通在即,形成五向高鐵格局(武漢、西安、鄭州、重慶、荊門五個方向);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到829公里,建成“三縱兩橫一環兩支”高速公路網;漢江襄陽段航道建設融入長江和“漢湘桂”兩大黃金水道,實現千噸級船舶通江達海,有望在“十五五”中期達到2000噸級的通航。
產業協同方面,襄陽會同武漢、十堰和隨州打造“武襄十隨”汽車產業集羣,聯合宜昌、荊門、荊州共建“國家級磷化工循環產業集羣”,引進總投資200億元的興發保康谷城磷化工產業園、總投資300億元的湖北聯投磷煤氟產業基地等一批重量級項目;攜手隨州率先建成全省首個跨市域新型電力系統,實現新能源在鄂北地區就地消納與平衡。
作爲宜荊荊恩城市羣“羣主”,宜昌加快建設“當枝鬆宜東”百強聚集區,共同培育宜荊荊磷化工循環產業集羣,年產值突破3000億元。去年,宜荊荊恩城市羣經濟體量達到1.38萬億,佔湖北全省比重達到23%。
宜昌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徐偉營介紹,“十四五”以來,宜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產業發展賽道從“化工圍江”轉換到生命健康、精細化工和新能源產業,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91億元,躍居中部非省會城市第1位、全國百強城市第48位,較“十三五”末前進5位。
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毛明天介紹,“十四五”期間,湖北百強縣數量增加到8個,總數全國第4、佔中部地區近一半,千億縣實現零的突破、有望達到4個。縣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7%,比“十三五”末提高3.44個百分點。荊州、孝感、黃岡經濟總量突破3000億元,十堰、荊門、黃石加速衝刺3000億元,咸寧、恩施、隨州、鄂州加速向2000億元邁進。江漢大米、潛江龍蝦等品牌家喻戶曉,茶葉、現代種業等十大農業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萬億元。
在做強自身的同時,湖北也注重聯動周邊,鄂湘贛“鄰里圈”越來越緊密,“運河上的鄂湘贛”“軌道上的長江中游城市羣”“科創鏈上的中三角”“產業鏈上的都市圈”加快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