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8口精神病被控詐保6500萬「判無罪」!買醫療險注意了
圖爲新臺幣。(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有一家8人被控假裝罹患憂鬱等精神疾病,長期在醫療院所住院治療,10年來向8家保險公司領取5500多萬元保險理賠金,另獲938萬多元的健保住院給付,共6508萬餘元;但檢方起訴詐保後,法院判無罪,主因是8人均經主治醫師診斷才住院、治療。事實上現代人對保險不乏需求,卻常爆「給付爭議」,像前述獲得高額理賠案實屬罕見,引發討論。但若以醫療險角度來看,投保時要注意什麼,纔能有最佳保障呢?
花蓮一案起因,是一名非專業醫療人員,看到這家人「外表看起來好好的卻住院、住院就有錢領」,感到懷疑及疑惑,向警方檢舉,並希望員警介入調查,臺北地檢署指揮偵辦後,認爲該張姓女子與丈夫、兒女、二姊、二姊夫、三姊、三姊夫及小姑共8人涉嫌詐保予以起訴;起訴書指控,張女先向多家保險公司投保醫療險後,再到醫院身心科門診,假裝精神頹廢、晚上失眠,常有想不開念頭,騙倒醫師住院治療,自2008年底起向保險公司申請保險理賠。但住院期間,張女孩天天外出唱歌喝酒,吃麥當勞,外出遊玩,檢方認爲她社交毫無影響。
檢方更指,張女還將技巧告知經濟狀況欠佳的姊姊、姊夫、女兒等親友,以相同手法騙倒多家知名醫院醫師,共同向8家保險公司詐領保險金5570萬2987元,另詐取健保住院給付938萬5461元。
但法院一審認爲,8人都是經醫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而安排住院,沒有醫師指稱張女等人有施用詐術,致其誤信或誤判實際病情情況。張的女兒雖然曾提及自己「沒真的生病」,但精神病患因缺乏病識感並非罕見,仍不影響實際經醫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並安排住院,依保險契約得請領保險的正當性,檢方上訴被駁回確定。而此案昨經披露後,也引發不少討論,有網友認爲衛福部是否也應好好了解一下?
該案引發討論,不少人質疑醫師態度可疑,但檢方終究無法證明詐欺一事、外界難以論斷。而從另方面來看,醫療保險確實有高額給付案例、對民衆有一定保障。那麼選擇醫療險該注意什麼呢?
資料顯示,目前保險公司所推出的醫療險商品相當多,保障內容與特性不盡相同;最常見的醫療險有分終身醫療險和實支實付醫療險2種。終身醫療險提供終身保障,但多以定額給付爲主,保費較高;實支實付醫療險,門診、住院所產生自費醫療費用,在約定之額度上限內,理賠超過健保給付範圍的部分,也就是依照實際醫療費用給付,但多爲定期險,大多屬於附約,還是需要主約才能投保。
根據《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提醒,投保時該注意的事項包含親自填寫要保書、瞭解保單的承保範圍(保險有效期間、疾病、意外傷害事故、住院)、申領保險金所需的文件、注意保單的除外不賠事項。
另外,「若是申請理賠遭保險公司拒絕時,該怎麼辦?」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協會官網指出,可先向保險公司的申訴部門洽詢理由或申訴。如果無法獲得解決,可向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提出申訴;倘對於保險公司的處理不滿意時,可再向該中心申請評議。或者,也可以選擇向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消費者服務中心申訴;或向民間消費者保護團體,例如財團法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或社團法人臺灣消費者保護協會申訴。
此外,也可選擇採調解、調處、仲裁等方式處理。以上的方式較經濟實惠,如果依然無法解決爭端,最後只有向法院提出訴訟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