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陳毅夫人臨終前叮囑三個兒子:妹妹結婚後,你們才能分家
在陳家的幾個孩子裡,小女兒是最受父母疼愛的一個,也是最令父母牽掛的一個。
1974年,陳毅的夫人張茜因身患癌症,整日纏綿於病榻,自知時日無多的張茜在臨終前,特意將三個兒子叫到了跟前,對他們叮囑道:“一定要等到妹妹結婚後,你們才能分家!”
這個讓張茜如此牽腸掛肚的女兒就是叢飛,也叫陳珊珊。
陳毅元帥與夫人張茜共生育了三子一女,大兒子陳昊蘇、二兒子陳丹淮、三兒子陳小魯,以及小女兒陳珊珊。
和出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的幾個哥哥不同,陳珊珊出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是家中唯一的女兒,也是最小的孩子。
因爲這個緣故,陳珊珊在家中備受父母的寵愛與關懷,爲這個孩子,陳毅元帥與夫人還曾爆發過一場不小的爭論。
那是在陳珊珊小學畢業,即將升入初中之時,和現代的許多父母一樣,陳毅元帥和夫人對於女兒將來要上什麼學校,做什麼職業而發生了分歧。
據陳珊珊回憶,當時,母親張茜希望她考解放軍藝術學院,因爲張茜本人就曾是新四軍的戰地服務團出身,能歌善舞,當年在部隊中很受大家的歡迎,因而,在陳珊珊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抓住機會讓她學習鋼琴、小提琴等,爲將來做準備。
但是父親陳毅卻並不這樣想,他認爲,當時國家急需要外語人才,讓女兒學外語就很不錯,再加上陳毅當時正負責外交部的工作,外交學院正在辦附屬中學,需要生源,於是,他就想讓女兒學習外語,將來爲國家的外交事業做貢獻。
陳毅爲這個和夫人相爭不下,但最終,還是陳毅更勝一籌,女兒珊珊去讀了外交學院的附屬中學。
多年以後,已經成爲外交官的陳珊珊回憶起自己的人生時,感慨的說道,自己的職業生涯幾乎就是父親起的頭。
爲了幫助女兒學好外語,陳毅專門買來了許多英語唱片,讓女兒一遍又一遍的跟着學,母親張茜雖然一開始不贊成丈夫的意見,但對女兒的努力也是看在眼裡。
然而,就在陳珊珊全心全意的學習外語,爲將來做外交官做準備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打斷了這一切。
1966年,陳珊珊剛剛初中畢業,十年運動便突然降臨,大多數學校都停了課,要去“鬧革命”,面對學校關門的現狀,陳珊珊也只能回家。
在不能上學的情況下,她面臨着兩種選擇,一種是作爲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另一種就是參軍。
然而,倔強的陳毅卻又一次對女兒建議道:哪裡也不要去,就留在家中學外語,國家將來總會有云開霧散的那一天,到那時,還是需要外語人才的。
但是,在當時那種人人自危的環境下,陳毅終究還是沒能留住女兒,1968年,陳珊珊在北京軍區的某醫院當了一名護士,算是選擇了從軍的道路。
參軍之後,陳珊珊將名字改爲了叢軍,但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她卻依然孜孜不倦的學習着外語,父親陳毅也仍然牽掛着女兒的外語學習。
叢軍回憶說,1971年時,她到北戴河去探望父母,當時陳毅已經到了癌症晚期,生命垂危,但在見到女兒後,他依然鼓勵女兒要好好的學習外語,從前不贊成女兒學外語的張茜,也主動拿出了一套英語版的醫學教材,幫助女兒複習英文。
據叢軍說,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她已經有些泄氣,對當外交官已經不抱希望,可誰知,不久之後,事情居然峰迴路轉,出現了轉機。
那是1972年,當時,陳毅元帥已經病逝,張茜也被檢查出得了癌症,住進了醫院,一次,張茜從前來探病的客人口中得知,周總理指示外交部要培養翻譯,並且要選拔一批青年才俊到國外留學深造,而叢軍恰好符合這個條件。
張茜聽後,頓時十分高興,不顧自己身體的病弱,也要讓女兒出國留學,追求外交理想,臨走之前,張茜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或許這就是和女兒的最後一面,於是便寫了一首詩送給女兒,既當作離別,又作爲勉勵。
詩裡面有一句是“汝父叮嚀句,句句是真知”,這是在提醒叢飛不要忘了父親陳毅的生前教誨。
說來也巧,半個多世紀前的1919年,剛滿18歲的少年陳毅也是懷揣着無限的熱忱與期望,遠渡重洋留學,50多年後,她的女兒也即將遠赴海外,雖然情形已經大不相同,但是對於理想與知識的追求卻是一致的。
就這樣,懷揣着父母的殷切希望,22歲的叢飛踏上了異國他鄉的求學之路,也就在叢飛留學期間,1974年,母親張茜離世,而叢飛,直到母親逝世後,才終於結束了留學生涯,回到國內。
後來,叢飛才得知,母親去世之前,對自己放心不下,曾將叢飛的三個哥哥叫到跟前,對他們叮囑道:“一定要等妹妹結婚,才能分家”。而三兄弟也是謹遵母親的教誨。
1977年,叢飛與王光亞結婚,三個哥哥湊了一筆錢,爲妹妹張羅了一場婚禮,婚後第二年,中國就開始了改革開放,叢飛也藉着這個機會赴美留學攻讀國際關係的碩士.
在之後,叢飛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先後在外交部當過翻譯、司長,後來還做到了駐外大使的職位,成爲了我國爲數不多的女大使之一。
除了工作上順利之外,叢飛也收穫了美滿的生活,她的丈夫是在英國留學時的同學,兩人都從事外交行業,對外交事業都抱有極大的熱愛,可謂是相知相伴。
多年以後,歷經歲月滄桑,年過半百的叢軍在回憶起自己的前半生時,最感謝的依然是自己的父母,她說:“我能選擇這個職業,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最主要的還是靠我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在那種環境下,他們沒有讓我放棄,始終鼓舞着我,我很感激而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