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高中生肺癌0期!醫揭2大風險 親揭「年輕化」原因
一名有肺癌家族史的16歲男高中生確診罹患肺癌0至1期,所幸及時經手術消除病竈,痊癒後重返校園生活。示意圖/123RF
一名有肺癌家族史的16歲男高中生於半年多前接受肺部斷層掃描,檢查出毛玻璃結節,化驗結果爲惡性,確診罹患肺癌0至1期,所幸及時經手術消除病竈,痊癒後重返校園生活。
中山附醫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表示,直徑大於3公分是腫塊,小於3公分是結節,其中肺結節的良性率高,也不會無故增大,但若是毛玻璃結節,較可能惡化成癌症,就有許多年輕的患者,經斷層掃描檢查出肺部有陰影后,沒過多久甚至等化驗結果出爐後就被診斷爲癌症,慶幸的是,相比已有胸痛、咳嗽、疲勞等症狀才就醫的肺癌中晚期患者,能更快接受治療,預後良好。
陳志毅指出,多數檢查出肺癌的民衆是介於40歲至50歲,但也如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在於,當今的醫療制度提供不少早期篩檢服務,使人不像以往等有不適症狀纔對外求援,「如果癌症要等到有症狀,就是邁入第三、第四期時,最可怕的是沒有症狀的惡化,讓人無法及時發現與治療。」國人平均發生癌症的年紀是63歲,但自衛福部國健署2022年7月1日起針對具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羣,提供符合資格者2年1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他也發現,患者的平均年齡降至53歲,提早約10年。
陳志毅表示,空氣或環境污染、吸菸、老化等都可能是肺結節的形成原因,其中有家族史者仍是最主要的肺癌高風險羣,但「結節大小不是判斷有無惡化的唯一指標」,還需綜合其他病理才能下定論,但對民衆而言,一旦發現病竈時就應就醫並遵照醫囑定期追蹤檢查,纔是幫助預防疾病惡化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