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意自傷重返10大死因 桃療揭青少年輕生風險因子
蓄意自傷重返10大死因,桃療揭青少年輕生風險因子。(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年臺灣整體輕生死亡率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15至44歲的青壯年族羣,輕生死亡率依然明顯高於其他年齡層,凸顯這個年齡層面臨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日前公佈的最新10大國人死因中,「蓄意自我傷害」更是睽違10多年後再度出現在榜上,提醒社會自殺防治工作仍任重道遠。
衛福部委託臺灣大學進行的研究揭示,青少年輕生風險與生活中的3個常見因素息息相關,包括網路使用、父母離異與睡眠障礙。過度使用網路,往往伴隨孤獨感與自我價值低落,並干擾作息與情緒調節能力;而父母離異雖已不再罕見,對孩子來說,卻可能動搖原有的依附關係,帶來焦慮與失控感。
睡眠障礙更是被多項國內外研究視爲潛在的高危險因子,尤其有學者指出,青少年時期若出現長期睡眠困難,未來10年間發生輕生行爲的機率也隨之升高,這提醒照顧者,孩子的睡眠問題絕不可輕忽。
桃園療養院臨牀心理師楊琬心強調,輕生行爲通常是長期累積的壓力、孤獨感與無助感所交織而成,若要有效防範,家庭、學校與社會應共同營造安全且溫暖的環境。(圖/桃園療養院)
桃園療養院臨牀心理師楊琬心強調,輕生通常是長期累積的壓力、孤獨感與無助感所交織而成,若要有效防範,家庭、學校與社會應共同營造安全且溫暖的環境。幫助孩子與家人一起重新建立生活節奏與界線,像是固定的睡眠時間、適度限制科技產品使用,遠比單純禁止3C產品來得更有助於穩定日常。同時,若能讓孩子在家庭、校園或網路中感受到「可以說真話、不會被責備或嘲笑」,就更有可能主動表達內心掙扎。
心理困擾未必總是直接表現在言語上,睡眠變化、作息紊亂、食慾異常、精力減退等生活細節,其實都是重要的警訊。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同事,都應多留意這些細微變化,及早提供支持或協助資源連結。
楊琬心也提醒,面對家庭變故、長期情緒困擾或睡眠問題的人,「我需要幫忙」這句話,往往比「我撐不下去」更難說出口。心理資源若能以不帶標籤、容易親近的方式走進社區,例如設置常駐心理師、提供線上諮詢或透過社區支持網絡,才真正有機會讓更多人知道,求助是被允許的,幫助也始終存在。
爲了強化青壯年心理健康,衛福部也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45歲民衆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並可線上查詢合作機構。透過早期介入與持續追蹤,協助這個族羣強化心理韌性,降低輕生風險。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尊重兒少生命權,愛孩子,請把機會留給他。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