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不只因壞朋友 國衛院曝6大危險因子 家庭是關鍵
國衛院研究發現,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其家庭與社會背景普遍劣勢,例如35%曾經中斷就學,是一般青少年的81倍,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指出,家長常認爲孩子使用毒品是因爲交到壞朋友,其實這已經是下游因素,應回到上游因素,針對高風險家庭、學校適應問題等因子做預防。(王家瑜攝)
臺灣未成年族羣使用毒品盛行率約1%,也就是每100人就有1人,家長經常歸咎於「結交壞朋友」,但國衛院研究發現,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其家庭與社會背景普遍較一般青少年族羣更爲劣勢,例如來自經濟弱勢家庭,或有家人曾吸毒等,11.4%曾被列爲高風險家庭、35%曾經中斷就學,是一般青少年的14倍和81倍。
青少年時期是嘗試和開始使用非法藥物的高峰階段,對於生理、心理、社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指出,影響青少年使用非法藥物有6大危險因子,包括教育機會不足、親職功能不良、容易取得毒品、貧窮、氣質和心理疾患、暴力環境。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陳娟瑜研究團隊分析2013到2016年教育部藥物濫用學生個案輔導管理系統資料,發現臺灣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中,83%曾使用愷他命、17%曾使用安非他命、81%僅使用三四級毒品。研究團隊藉由連結社福、健保、輟學紀錄等資料庫,進行4年追蹤,發現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中,有35%的再次被通報使用非法藥物。
研究團隊分析,和一般青少年族羣相比,曾使用非法藥物的國中生有着較劣勢的家庭和社會背景。25.6%來自低收或貧窮家庭,是一般族羣的3倍;16%的家人使用毒品,爲一般族羣的8倍;11.4%來自高風險家庭,是一般族羣的14倍;35%曾中斷就學,是一般族羣的81倍。
進一步分析發現,曾經輟學的青少年,非法藥物再通報風險上升46%,而高風險家庭介入服務有顯著的保護效果,可降低43%的非法藥物使用風險。該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月刊登於成癮醫學權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陳娟瑜指出,家長常認爲孩子使用毒品是因爲交到壞朋友,其實這已經是下游因素,應回到上游因素,針對高風險家庭、學校適應問題等因子做預防。青少年非法藥物預防政策應強化教育、社政及醫療系統的合作,例如在社福體系中針對高風險家庭提供毒品防治教育,主動接觸高風險學生家庭、強化中輟學生對非法藥物接觸的風險評估。
衛福部保護司科長黃瑞雯表示,社安網強調前端預防策略,目前針對成人毒品使用者提供家庭支持方案,若家中有未使用毒品的兒少,會由支持服務團體來協助做預防,甚至針對該家庭的經濟、教育問題等協助轉介,讓兒少脫離高風險狀態,避免未來成爲用毒族羣。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自己、遠離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