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圈”出幸福生活(縱橫)
“每個15分鐘生活圈都是一個小微城市。”前不久,重慶召開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新聞發佈會,一名發言人這樣介紹,“千百個小微城市,共同組成重慶這個超大城市”。
“千百個”,絕非虛言。目前,根據慢行可達範圍,結合社區管理邊界,重慶中心城區全域已劃分成915個15分鐘生活圈。這915個“圈”不是千篇一律的重複,而是結合實際“一圈一策”來規劃的,分爲居住型、產業型、商服型、其他型及鄉村生活圈。居民深度參與建設全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先劃圈,再按需補缺,全程聽大家的”。
科學規劃、民主決策,這個“圈”被定義爲小微城市是合宜的。城市之所以有別於社區,就在於其突破了行政區劃下服務供給的單一維度,成了一個集成居住、經濟、文化的有機生命體。在推進15分鐘生活圈建設的過程中,重慶還將同步打造15分鐘商業服務圈、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商業與文化供給。
從單純的空間範疇,到複合的功能載體,15分鐘生活圈的質變折射出城市發展理念的又一次升級。它昭示着,城市發展正在從滿足生存需求邁向創造生活意義的新階段。
就近滿足生活所需,正是建設15分鐘生活圈的初衷。未來,在15分鐘的行走中,你甚至可能會偶遇一場藝術活動。這種變化,不僅是城市功能的疊加,更是對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校準——在快節奏、標準化的現代都市裡,日子可以過得悠閒一點、舒適一點。
在15分鐘生活圈裡,人用自己的腳步與雙眼丈量周遭,觀察自身所處的環境,瞭解一個真實的家園。有了這些具體的互動,才能讓人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城市生活的參與者、創造者,而非旁觀者,進而加深與城市的情感連接。
把超大城市拆解成千百個小微城市來建設,既是在倒逼每個小微城市提升運轉效能,也是以它們爲橋樑,拉近人與超大城市的距離,用歸屬感驅散孤獨感,用存在感替代疏離感。越來越多人與城市的關係從“寄居”轉變爲“共生”,城市就會因爲人的參與而更有生命力。
如此“化整爲零”,可以說是超大規模城市現代化治理的創新實踐。面對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就是要用“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的精準治理來破題。當15分鐘生活圈“宜居、宜業、宜遊、宜學、宜養”,當每個市民都能在15分鐘的行走裡感到滿足,令人欣慰的就不僅是城市治理的迭代,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理念的生動落地。
(摘編自《重慶日報》,原題爲《每個15分鐘生活圈都是一個小微城市》)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8日 05 版)
王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