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關稅背後代價曝光!臺積電也只是配菜?日本、印尼讓到見骨

日本和美國談定關稅降到15%,背後祭出5500億美元投資與市場開放,印尼也以大幅讓利換得19%稅率。臺積電「神山」規模的對美投資,在這場國際談判中被形容成「配菜」。路透

美日最新達成關稅協議,稅率壓到15%,但背後讓步內容讓市場驚呼「根本是用錢和市場換來的」。根據日本首相石破茂證實,這次日本輸美汽車稅率從25%降到15%,成爲全球首個和美國談成「不設進口配額、直接降稅」的汽車關稅協議。同時在半導體與藥品等新關稅領域,日本也搶先取得比其他國家更好的待遇。

不過,這個「歷史性成果」其實也有巨大交換條件。石破強調,日本將在每年77萬噸零關稅進口稻米中,進一步提高美國稻米比例,並由日本出資對美國投入5,500億美元,主攻製藥、半導體等重點產業。美國財長則透露,協議能落定,關鍵就在日方主動提出創新融資安排,包括股權、信用擔保及融資支持。

另一邊,菲律賓、印尼與美國的關稅協議同樣話題十足。川普親自宣佈,菲律賓最終同意對美國「零關稅」,自己則要承擔19%關稅,並同意開放軍事合作。印尼關稅確定爲19%,並承諾對美超過99%的工業及農產品撤除壁壘,同時大舉採購天然氣、大豆、飛機等美國產品,全面鬆綁進出口限制。

財經專家阮慕驊直言,日本、印尼之所以能把關稅壓在20%以下,幾乎是「讓光了」所有籌碼,無論是市場開放、產業配套還是鉅額對美投資。他更語帶諷刺:「看來神山1000億美元,只是配菜。」以美國主導下的這波貿易協議來看,「關稅數字漂亮,背後換來的條件纔是重點。」

對照臺灣當前與美國談判情勢,網友和專家都好奇,是否也得步上「砸錢、讓利」換低稅率的老路。畢竟,從美日、菲律賓、印尼案例來看,國際貿易的真正成本,恐怕不只是關稅條款那幾個數字而已。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