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兒子逃課厭學,當我巧用“鳥籠邏輯”,不到兩個月竟大變活人
先有學習的環境,纔有愛學習的孩子。
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無論他怎麼走,相信都會越來越好。
都說爲人父母最大的難題,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現在看來,這話真是太對了!
自從兒子上初中後,那個原本乖巧懂事、上進努力的他,消失得無影無蹤。
以前回到家兒子都會自覺寫作業,現在態度變得很懶散,經常要我三催四請纔會動筆。
老師經常反映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堂作業也是敷衍了事,課後背的課文總是顛三倒四的。
每次想跟他好好溝通一下吧,他總會冷冷地扔下“隨便”“不知道”“不要”,轉頭就走。
整個人變得少言寡語,飯桌上只知道埋頭吃飯。
我本來以爲孩子到了青春期,有點自己的小脾氣,沒太在意。
直到那天,班主任給我打來電話:說兒子最近下午頻繁請假缺課,不知道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
我腦袋嗡的一聲,氣血頓時涌了上來。
等到兒子回家,在我的嚴厲逼問下,這才得知兒子是和幾個外面認識的朋友逃課上網去了。
那天,我對他罕見地大發脾氣,告訴他如果再去上網,就別回這個家了。
從那之後,兒子再也沒逃過課。
但他變得愈發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緊緊關上房門,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至於考試成績,那更是一落千丈。
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只好帶他去醫院檢查。
結果如同一記重錘,擊碎了我最後的幻想——中度抑鬱伴隨中度焦慮狀態。
看到結果,兒子反而鬆了一口氣,拿着病歷和我提要求,說要在家休息一陣。
我沒辦法,只好給他辦了暫時休學。
從那天開始,兒子把自己關在屋裡,每天除了熬夜打遊戲就是睡覺,過着日夜顛倒的生活。
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可又不敢罵他、逼他,生怕加重病情,只能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
那段時間,我每天焦慮萬分,心急如焚,晚上睡覺也睡不好,飯也吃不下。
兒子才13歲啊,正是人生最關鍵的時期。
我真的很害怕,怕他這麼一直消沉擺爛下去,再也回不到正軌。
後來,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接觸到了一位資深的家庭教育諮詢師。
爲了能讓兒子的問題得到全面瞭解,我軟磨硬泡,才讓兒子勉強同意跟我一起去。
諮詢師先是和兒子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長談,接下來又跟我進行了深度的溝通。
我把自己的苦惱和疑惑全盤托出,最後恨鐵不成鋼地說:
“我真是想不通,爲啥兒子以前又聽話又好學,現在卻變成了這樣?”
諮詢師沉吟了一下,對我說:
“導致你兒子抑鬱厭學的原因比較複雜,有內因也有外因。”
“從外因來看,是因爲你逼孩子太緊了。
從小到大,你幾乎都是推着孩子在走,每天關心的基本都是學習、成績、排名、考試……他喜歡什麼、有什麼煩惱,你一概不知。
長久下來,孩子就像一個任人擺佈的傀儡,腦子裡只有學習。
結果上了初中之後,因爲學業變難,他陷入了不斷的焦慮和自我否定,最後導致自我價值感不足,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我啞口無言。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就給他做規劃,幾點學習、幾點休息等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完全不容許孩子拒絕。
孩子上了初中之後,跟我抱怨過好幾次“作業太多了、根本寫不完,課程太難了...”
我不僅沒在意,反而經常在他耳邊敲打:
現在看來,是我的過於強勢,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諮詢師又接着說:
“從內因來看,這孩子從小就在一個比較高壓的環境下成長,內心常年壓抑,難以發泄。
尤其進入青春期之後,他的心理上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開始尋求獨立,渴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權。
可是你依舊像過去那樣,經常逼迫孩子、用外動力推動孩子,這才導致孩子波動的情緒走向爆發,產生了叛逆厭學的心理。”
聽完諮詢師的一席話,我終於如夢初醒。
難怪我對兒子越“上心”,兒子卻表現的越抗拒。
現在想想,他那些叛逆、擺爛的行爲,其實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跟我對抗,來表示自己壓抑已久的不滿。
想通這些,我急迫地詢問諮詢師,我該怎麼做,才能拯救擺爛叛逆的孩子?
諮詢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有一天和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
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後就養上一隻鳥的。”
卡爾森不以爲然:“我纔不信!我可從來沒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正好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了他一個精緻的鳥籠。
卡爾森笑了:“我只會當他是一件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沒有養過鳥。”
然而,不管他怎麼費勁解釋,客人都不相信。
爲了避免每次解釋的麻煩,卡爾森教授只好真的買了一隻鳥。
諮詢師告訴我,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強行要求別人去養一隻鳥,就如同逼迫孩子學習一樣,在不情不願的情況下,很難達到預期。
反之,爲他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主動性纔會自己“找”上門來。
只要好好利用“鳥籠效應”,就能在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基礎上,有效地減少孩子的叛逆心理,緩解厭學狀況。
回到家後,我決定按照諮詢師教我的方法試一試,爲孩子搭建一個屬於他的“鳥籠”。
具體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 從內部打掃鳥籠——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從前,我看到兒子熬夜打遊戲,總是心裡冒火。
雖然嘴上說不罵他,但吃飯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的叨叨他,讓他少熬夜打遊戲,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現在想來,這種焦慮的情緒也在無形之間影響到了兒子,加強兒子的負罪感,讓他內心越發痛苦。
所以,我下定決心在家裡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保持積極陽光,從內部把鳥籠“打掃”乾淨。
我還給所有人購置了一批羽毛球裝備,拉着老公和兒子每天晚飯後去樓下打羽毛球。
兒子一開始拒絕參加,但被我和老公高漲的情緒所感染,終於忍不住加入了我們,還越打越上癮。
漸漸的,我們之間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和諧,兒子的臉上也開始出現了笑容。
現在看來,輕鬆、自由又充滿愛的家庭氛圍,纔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
2. 幫他找到合適的鳥籠——從興趣點出發,激發孩子內驅力
大V@北大雲龍曾見過一個爸爸,他孩子自從上了高中,成績一直不溫不火的。
後來他法國留學的侄子來家裡做客,聊起國外的風土人情,孩子聽得格外入神,當下就表示想要出國見世面。
這位爸爸一聽,立馬抓住機會,向孩子引薦了不少國外的名校。
這個孩子果然變得動力十足,成績穩步提升。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學,不是因爲他不喜歡,而是因爲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慾望。
想讓孩子愛上學習,就必須投其所好,點燃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據我觀察,兒子平常特別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像哈利波特等經典作品,所以我特意買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正版英文DVD碟片送給他。
果不其然,兒子特別開心,連吃飯時也要看電影。
我問他看得懂嗎?他說沒事,不懂的我自己可以查單詞做筆記。
要知道,我從沒見過他對英語有這麼高漲的熱情,他終於不是爲我而學,而是自己發自內心地想學了。
我心裡很開心,孩子開始願意主動學習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3. 從心理上打造鳥籠——爲他立“正面”人設
除此之外,“鳥籠效應”還可以帶給孩子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變成心目中的那個人。
兒子自從上了初中,因爲課程變難,面臨了不少的壓力,內心變得彷徨、自卑。
當他無法從學習上獲得成就後,人生一下子就陷入了黑暗,到後來只能通過遊戲逃避自我。
所以,我要通過爲他立“優秀”人設,幫他找回自信。
我對兒子說,其實你們老師之前找過我,他說你其實挺聰明的,尤其是數學,特別有天賦。
兒子眼睛明顯亮了:“真的嗎?老師真的這麼說我?”
我說對啊,老師說你就是缺點火候,假以時日,必能把其他人甩在後面。
兒子當時沒說什麼,結果當晚我就發現,他開始拿出之前的數學題研究了。
後來我裝作不小心看到了他的習題,驚呼道:“你看這道題,解題思路清晰嚴謹,我就說我兒子聰明嘛!”
慢慢地,這種稱讚和肯定成了家裡的日常,兒子的學習勁頭也越來越足。
教育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學習能力的自我感知。
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能學好,他就會在學習上形成良性循環,越來越好。
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就像鳥籠裡填滿了花花綠綠的糖果,鳥兒似乎隨時都會飛來。
就這樣,經過2個月的調整,兒子的狀態可謂判若兩人。
他不再沉迷遊戲,而是開始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時間:每天學習、運動、閱讀,作息規律。
那天,兒子敲開了我的房門,輕輕地說:“媽媽,我下週想試着去上學,可以嗎?”
那一刻,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這證明了我的努力和改變都是值得的。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打開的書會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閱讀。
在孩子的成長中,善用“鳥籠效應”打造積極自由的家庭環境,才能激發他的自驅力,助他迎接獨立的自我。
希望各位父母,能夠藉助我的血淚教訓,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
記住,我們往前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走向優秀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