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文大翻新!課本選文變身邏輯題 老師:仍具鑑別度
臺北市高中老師解析學測國綜題目。(林志成攝)
今年學測國語文綜合能力測驗(國綜)直接取用各家課本選文者,約佔整卷30分,是4年來最高。高中老師表示,過去國綜若直採用課本選文,通常會出記憶性考題,但今年不一樣,考生不但要熟讀這些文章,而且要去思考及進行邏輯思辨,整體中偏難,且有鑑別度。
教育部過去公佈15篇古文,成爲各版本教科書選用的文章。而今年學測國文科則大量以這些文章命題,包括第15至19題改寫自田曉菲的《赤壁之戟》,內容連結杜牧七言絕句〈赤壁〉、曹操〈短歌行〉與蘇軾的〈赤壁賦〉,深入「赤壁」意象,做文學思考。
此外,第28題聚焦〈桃花源記〉桃源傳說,擴至山水畫精神及桃源圖。第30-31題,從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點出「遊記散文」並非單獨個案,擴及明代文人旅遊與出版的關係。這些考生熟知的文本出現在題本,呈現嶄新的試題設計。
成功高中老師李仁展說,今年國綜第32至36題是混合題,佔分高達24分,將多重文本置換成「一篇三人對話」,以「概念框架」爲核心,巧妙融合〈虯髯客傳〉和〈西遊記〉兩篇小說,此方式頗爲創新。其中〈虯髯客傳〉也是教科書的選文,但考生如果對這篇文章不熟悉,答起來將會很吃力。
中山女中老師曾鈺婷表示,這次國綜雖然考了很多教科書的選文,但並不是記憶性題目,具有邏輯、思考性的考生纔會答得比較好。建中老師周杏芬則說,這次國綜題目出了很多教科書的選文,他們樂見此發展,這樣可以讓國文科回到學科本質。
中正高中老師張青松說,今年國綜題目在閱讀量與文言文佔比都較少的前提下,考生有較充裕的時間閱讀與作答,不過題目整體仍中間偏難,選項設計有誘答力,頗具鑑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