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中資券商入選港交所綜合基金平臺首批分銷商;公募年內自購權益類基金超26億元 | 券商基金早參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NO.1 12家中資券商入選港交所綜合基金平臺首批分銷商
中資券商在港展業再獲突破。7月3日,港交所公佈綜合基金平臺(IFP平臺)首批分銷商名單,12家中資券商憑藉金融科技與資產配置領域的領先優勢入選,進一步鞏固了其連接內地與中國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作用。入選的12家中資券商分別爲:中國銀河國際、興證國際、中金香港、中信建投國際、中信證券經紀(香港)、廣發證券(香港)經紀、國信香港、國泰君安國際、海通國際、華泰金控、平安證券(香港)、中泰國際。
點評:中資券商入選港交所IFP平臺,彰顯其在金融科技與資產配置領域的競爭力,對入選券商的股價形成積極支撐。此舉將提升中資券商在香港市場的品牌認知度,吸引更多客戶,進而對券商板塊產生示範效應。從整體看,這一事件有利於增強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提升市場活躍度,爲股市注入更多活力。
NO.2公募年內自購權益類基金超26億元
7月以來,有兩家基金管理人發佈自購公告:其一,7月1日,華商基金公告稱,已於7月1日運用固有資金2000萬元認購旗下華商致遠回報混合型基金。其二,7月4日,大成基金公告稱,大成基金及其高級管理人員、擬任基金經理將共同出資不低於1000萬元認購大成洞察優勢混合基金,並承諾至少持有1年。除了上述兩家之外,今年以來還有興華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博時基金等超過20家基金管理人已宣佈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據Choice測算,截至7月6日,今年以來,公募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合計26.19億元,是去年同期自購金額的3倍多。
點評:公募年內自購權益類基金超26億元,顯示基金管理人看好後市,提振市場信心。這對相關基金公司股價形成支撐,吸引投資者關注。對權益類基金行業板塊,意味着更多資金流入,促進產品發展。從股市整體看,公募自購行爲釋放積極信號,有助於穩定市場情緒,引導資金合理配置。
NO.3 福建900億券商換帥,黃德良掌舵華福證券
近日,華福證券召開董事會,選舉黃德良爲公司董事長,任期至屆滿。上任董事長之前,黃德良爲華福證券黨委副書記、總裁。華福證券上一任董事長爲蘇軍良。此前6月12日,蘇軍良辭任華福證券董事長,6月23日便上任興業證券董事長。由此看來,華福證券內部已完成掌舵人的交接。與蘇軍良上任時不同,黃德良並非"空降"至華福證券任董事長,而是內部提拔。黃德良從2014年7月起便擔任華福證券總裁,至今已11年,前後分別與兩任董事長黃金琳、蘇軍良進行合作。
點評:華福證券內部提拔黃德良接任董事長,體現了公司穩定過渡的治理能力。這一人事變動對華福證券股價形成一定支撐,市場對其未來戰略延續性有所期待。券商板塊或因管理層穩定預期而受關注,但整體表現仍需結合行業政策及市場環境。對股市而言,此事件更多反映機構內部調整,短期內影響有限,長期需觀察新任董事長在業務拓展上的具體舉措。
NO.4上週新發募資逾53億元,股基領跑債基降溫
上週,全市場新成立基金20只,總髮行規模僅爲53.28億元,創下今年4月以來單週募集規模新低,平均單隻基金募資僅2.66億元。儘管發行市場整體清淡,但結構性亮點仍存——股票型基金以60.54%的份額佔比逆勢領跑,被動指數型產品密集發行,頭部機構加速佈局細分賽道,折射出機構對權益資產的長期信心。與此同時,債券型基金髮行顯著降溫。
點評:上週基金髮行市場整體遇冷,總募資規模創四個月新低,反映出市場情緒趨於謹慎。不過,股票型基金佔比超六成,顯示機構對權益資產仍抱有長期信心,尤其頭部機構在細分賽道上的佈局,或對相關公司股價形成支撐。債券型基金髮行降溫,也意味着市場風險偏好有所提升,整體來看,市場情緒分化,資金流向變化或對行業板塊產生差異化影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覈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