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芯擎科技融進B輪 鄂魯兩省AIC基金投了

《科創板日報》8月22日訊(記者 李明明)國內智能座艙芯片賽道迎來一筆投資。

8月19日,芯擎科技宣佈完成規模超10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據悉,公司的B輪整體融資由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二期領投,多地國資產業基金跟投。

此外,《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本輪融資,芯擎科技還獲得湖北、山東兩省AIC首單以及央企險資太平金控的戰略投資。

據瞭解,除汽車芯片外,芯擎科技正積極探索第二增長曲線,已佈局具身智能、低空經濟、邊緣計算等領域。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車展上,展示了搭載“龍鷹一號”芯片的機器人。

正研發新一代座艙芯片

芯擎科技成立於2018年,聚焦高性能車規級芯片及解決方案。該公司多款產品已在吉利、一汽紅旗、東風等車企應用。此外,它也是國內爲數不多的可同時覆蓋智能座艙到智能駕駛關鍵SoC的芯片供應商。

據介紹,2021年,公司自研的7納米車規級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已在國內外數十款主力車型裡應用或定點;2024年推出的全場景高階輔助駕駛芯片“星辰一號”填補了國產同等算力智能駕駛芯片的空白。

芯擎科技創始人、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汪凱此前透露,新一代座艙芯片“龍鷹二號Ultra”和“龍鷹二號Lite”系列正在研發中。

在智能座艙芯片領域,國內頭部企業還包括芯馳科技等,國外企業則包括高通、AMD、瑞薩電子。其中依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高通在國內智能座艙域控 SoC 市場佔有率高達 70%,基本上主導市場。

一位芯片領域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座艙芯片正從“單一算力競賽”走向“工藝-架構-生態”全維度競爭,中端市場放量與國產供應鏈崛起將決定未來三年座次重排。

此外,國產化加速,芯擎科技等通過7nm工藝、AI大模型等技術突破,逐步縮小與高通差距。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指出,2024 年車企選用本土芯片方案的佔比提升至 7.4%,相比 2023 年提高了 3 倍。

湖北、山東首單AIC 基金項目投放

芯擎科技董事兼CEO汪凱,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在半導體行業擁有豐富經驗,曾擔任華芯通半導體CEO、SanDisk全球銷售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以及Freescale全球銷售和市場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等多職。

加入Freescale之前,汪凱曾任職於Broadcom大中華區、UTStarcom研發工程以及ST意法半導體寬帶終端事業部。

關於芯擎科技芯片量產情況,他此前提到,2025年出貨量將超百萬片,而且在將來兩到三年內至少佔到25%的份額,並計劃希望今年能夠申報IPO,明年能夠上市。

面向未來,隨着汽車賽道愈發內卷,汽車芯片廠商也會經歷一個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合併兼容的階段,最後集中到只有2-3家,汪凱認爲,未來不管是座艙芯片,還是智駕芯片,都不會超過三家。

芯擎科技至今已進行了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紅杉中國、海爾資本、浦銀國際、中芯聚源、嘉御資本等。

除了本次領投的國調基金二期外,芯擎科技還獲得湖北、山東兩省AIC首單出資。

其中,湖北AIC基金即爲湖北長江千帆企航股權投資基金,出資金額1 億元。**

根據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政府的消息,該投資是 AIC 試點政策實施後湖北首單 AIC 基金項目投放。其凝聚央地及省、市、區三級國資力量,從協議簽署到完成工商註冊僅 1 天,再到首筆投資交割僅耗時 6 天。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加速芯擎科技智能座艙芯片和自動駕駛芯片的研發設計。

這次投資的山東 AIC 股權項目,最早可朔源至2025 年 4 月,農銀投資、融匯集團曾與芯擎科技三方簽署基金投資框架協議。其涉及的青島融匯芯科企航股權投資基金,是青島市獲批 AIC 股權投資試點後,首隻完成工商註冊的相關基金,其設立意在服務科創企業、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等。所以此次芯擎科技獲取的山東 AIC 首單,極有可能就是該基金按協議進行的正式注資動作。

AIC基金是典型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資本”。去年9月2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區域由上海擴大至武漢等18個大中型城市。

上述投資人表示,實踐來看,以芯擎科技獲得湖北首單AIC股權項目爲例,湖北長江千帆企航股權投資基金的1億元注資,既依託AIC試點政策形成了“註冊-投資”的高效落地範例,也通過“耐心資本”的注入,爲本土硬科技企業的技術研發與產業突破提供了關鍵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