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體檢未查出癌症”,體檢該如何迴應民衆期待

澎湃特約評論員 山水

近日,一篇題爲《女律師十年體檢未有“患癌風險”預警,確診已是腎癌晚期》的報道引發關注。報道稱,北京執業律師張女士連續10年在愛康國賓進行體檢,從未檢查出患癌風險,卻在2024年被確診爲“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張女士認爲愛康國賓存在漏檢、誤檢問題,質疑愛康國賓的體檢是“假體檢”。

張女士的質疑,在網絡得到了不少網友的支持。人們普遍認爲,如果一個人像張女士這樣按時按點地在專業機構檢查自己的身體,還照樣遭遇確診即晚期的尷尬,那這樣的體檢還有什麼意義?

人們對體檢的期待,

與實際效果之間有不小的差距

針對此事,體檢機構愛康國賓的母公司愛康集團發佈了兩次聲明。大意是說,經過專家評估,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報告結論與腎臟超聲檢查實際情況一致,不存在對於腎臟檢查漏診或誤診情況,進一步確認愛康無責,愛康的體檢不是“假體檢”。

不過,當事方的自我辯護並未得到張女士的認可,她認爲,體檢服務出檢測結果只是第一步,最關鍵的服務是專業醫務人員對體檢報告進行解讀。針對右側腎臟“鈣化竈”,當時愛康的醫療人員解讀爲“不需要任何處理,屬於正常現象”。

無論是體檢機構還是患者的說法,都還需要得到第三方權威機構的鑑定。而在網上,普遍存在着對於體檢效果質疑的聲音。

有記者查詢公開信息發現,近年來,愛康國賓體檢旗下的體檢機構多次被投訴存在“體檢報告不準確、誤診”“漏診”“檢查敷衍”等現象。僅在黑貓投訴平臺,關鍵字含有“愛康國賓”的總投訴量就達到了1220條。

不管結論是什麼,這一事件也折射出,民衆日益提升的對體檢效果的期待,與體檢實際效果之間有不小的差距。

那麼,普通人對體檢的期待是什麼呢?

那就是能及早發現早癌這類對人體傷害極大的潛在疾病,從而將這些疾病對人體的傷害降到最低。事實上,相比於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早發現,人們更在意對早癌的發現。就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大多數的癌只有早發現纔有治癒的機會,一旦到了晚期才發現,基本等於失去了與癌症抗衡的本錢。

這也是人們對出現“按時按點體檢依然患癌 確診即晚期”的情況,最不能釋懷的地方。

從醫學的角度講,體檢真的就能發現早癌嗎?應該說,健康體檢只是一種基礎篩查手段,而且這裡面還存在着較多的變數。因爲絕大多數的癌症,在早期基本沒有症狀,常規的血尿化驗也難以發現,而意向檢查則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不能爲了營銷誇大效果,

體檢的質量標準也要跟上

引申去看,這件事其實也牽涉出兩個問題。其一,對於體檢有沒有一個公認的行業標準?其二,現在各體檢機構推出的形形色色的體檢套餐,其效果究竟如何?

與專業治病不一樣,健康體檢查什麼,當前似乎沒什麼依據可循。用聽診器聽聽心臟是檢查,用超聲心動看看也是檢查。用聽診器聽不到心臟雜音,不代表心臟沒有毛病;用B超機沒有看見心臟運動不正常,也未必可以給心臟健康打包票。

人在生病的時候,可能會圍繞一個問題反覆檢查、多維度檢查;但在體檢的時候,不大可能圍繞一個沒有明確陽性體徵的問題多方位檢查,因此在實踐中對於還沒有形成“氣候”的早期疾病,就有着更多的漏診概率。

現在的很多體檢,雖然項目組合五花八門,但是缺少針對某一類特殊疾病早發現的組合拳。面對少則幾百、多則上萬元的體檢套餐,人們除了知道項目多的可能效果更好以外,其實並不清楚這些項目在哪個層面能帶給體檢更積極的意義。

基於這樣的理由,可能選擇便宜套餐的人,會在身體發生狀況後懊惱自己沒有查得更細;但選擇高端套餐的人,對於漏診就不大容易接受了。

事實上,爲了營銷,各種體檢機構可能會有意無意誇大體檢對於疾病早發現的效果,這其實爲後續產生矛盾埋下了隱患。

說到底,體檢機構應該讓大家知道,健康體檢是一種過濾式的篩查,可以發現一些早期疾病,但不是發現早期疾病的“萬能保險”,大家對健康體檢不要期望過高。

此外,體檢的質量標準也要跟上,包括體檢結果的綜合評估、體檢套餐的合理搭配等。前端設計明瞭,消費者才能知道自己選擇的體檢,到底能帶給自己什麼。(作者系醫生)

本期編輯 鄒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