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香港老人集體“北上養老”,跨境養老成爲新趨勢?

3000塊錢一個月,在香港可能連個停車位都租不下來,但在內地,卻能租一套小公寓,或搬進還不錯的養老院,這種對比聽着是不是有點扎心又真實?小夏發現,近幾年,香港人北上養老的現象越來越火,尤其是那些普通上班族,開始將目光從深圳、廣州這些傳統熱門城市挪到了中山和珠海。

最近,更有將近10萬的香港阿公阿婆已經付諸行動。香港立法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有99600名65歲或以上香港長者定居廣東,佔香港170萬長者人口的6%左右,過去10年間急增了40.5%。(第一財經20250805)

雖然佔比一成不到,但隨着“北上養老”背後的各項條件持續打通,這個方案也逐漸成爲香港銀髮老人們現實且智慧的選擇。不少阿公阿婆坦言,現在內地發展很好,配套設施都很齊全,再加上這邊生活成本又低、房子也不像香港那麼擠、租金也實惠,日子過起來舒適得很!然後,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地緣相近、文化同源,語言、飲食習慣差異不大,生活融入方面也沒有太大問題。(新華養老週刊20240615)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現在“北上養老”的吸引力巨大,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香港居民仍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痛點和挑戰。小夏瞭解到,香港居民最關心的就是醫療了!

和內地不一樣,香港的醫療體系主要分爲公立和私立兩個系統。公立醫療費用便宜,但排隊看病的等待時間較長,有可能拍個胃鏡、做個核磁共振就要等上一兩年。而私立醫療系統價格又比較貴,對中低收入的人羣來說,實在難以負擔。

同時,從香港數據上也能看出來香港醫療的困境。在過去30年,公共醫療衛生開支和私人醫療衛生開支一直同步增長。更令人擔憂的是,醫療衛生開支增長率已超過了經濟增長。(金融界20250607)

對於北上的香港人來說,其實很多人擔憂的是,香港廉價的公立醫療服務是有100%全報銷的福利,如果去內地養老,這些社會福利沒辦法享受了怎麼辦。

近期,爲方便香港老人享受更便捷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香港衛生署在內地新增12家試點醫療機構進行合作,覆蓋了大灣區的9個城市,年滿65歲的香港老人每年還有2000港元的醫療券,可以當現金在內地使用。據香港衛生署統計的數據,2021年~2024年申請醫療券使用中,牙科,眼科使用率最高,因爲這些醫療服務價格普遍比香港便宜很多。

但每人每年2000元的額度還是太小,而且適用範圍也僅限於門診服務,並不包括住院、手術、藥物購買等,所以大部分的老人還是會回香港就醫。

近幾年,又有針對性的新政出臺,港澳臺居民可以在內地參加社會保險,享受醫保報銷。但重點問題在於,香港有個醫保通系統,病人的歷史就診記錄和細節都非常透明,不用擔心換醫生就診後,不清楚以前的過往病史或過敏史等等。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暫未能建立有效解決數據跨境安全性問題的法規或政策。這些問題也導致香港長者跨境就醫時可能出現重複檢查、診斷信息不連貫等情況。(第一財經20250805)

儘管少部分的困境依然存在,但小夏發現,在多數政策的加持下,仍然還有很多香港長者願意北上養老。要知道,香港2023年正式進入超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老人佔比已經升至24%左右。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迎來巨大挑戰。

以養老院(香港地區稱爲“安老院”)服務爲例,由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養老牀位平均排隊等候時間約兩年,一些硬件設施較好的養老機構需要排隊等待6年以上,不少老年人在排隊中就已過世。而私立養老院費用較高,普通的香港老人很難負擔得起費用。爲了緩解壓力,香港也一直推出相關政策讓居民去內地養老。

在小夏看來,大灣區跨境養老或已迎來“春天”!近段時間,已經有不少保險機構嗅出商機,正在打算吃下這塊市場大蛋糕。市面上佈局“保險+養老社區”的玩家模式也各有不同,輕資產、輕重並舉都有。有業內人士直言,未來北上養老的主力的人羣或是商保還未完全覆蓋的人,這個市場還有望持續擴容。

針對這片跨境養老市場的未來,小夏還是比較看好的,但不能忽略的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痛點。首要挑戰就是要進一步深化醫療融合與保障。例如,在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推動兩地電子健康記錄的互聯互通。

其次,提升金融服務的一體化水平也至關重要。例如如何進一步簡化香港居民在內地開戶、支付、匯款的流程,並有效降低相關的交易成本。此外,加強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與創新同樣不容忽視。在北上養老的熱潮下,如何更有效地向香港居民普及內地的社保政策,併爲他們提供更爲便捷的參保和待遇申領渠道,也是提升他們養老安全感的重要一環。(大公報20250407)

話又說回來,小夏發現香港人對養老的規劃真的是頗有遠見,會尋找養老性價比和最優解。而這種趨勢也讓我們看到了內地養老市場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同時,也給我們內地夥伴一些啓示,養老規劃真的挺重要的。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高質量的養老生活,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夏也“毛遂自薦”一下自家的養老產品——華夏穩健養老一年Y(017363)。它很適合作爲養老資金儲備的重要工具,風險低且收益穩健可觀,近一年淨值增長率高達8.37%,主份額也排在同類的前6%。相信它能幫助你實現資產的穩健增值,讓你在養老規劃中更加從容和自信。

溫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爲個股推薦。本資料不作爲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數據來源:基金定期報告,截至2025.3.31,經託管行復核。基金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華夏穩健養老一年持有Y在2023-2024年度產品淨值增長率/同期業績比較基準表現爲-1.76%10.70%,5.91%/9.73%。排名源自銀河證券,2025.5.31.司類爲養老目標風險FOF(權益資產0-30%),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命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基金評價結果並不是對未來表現的預測,也不應視作投資基金的建議。在投資者認購/申購時收取前端認購/申購費的,稱爲A類基金份額;不收取前後端認購/申購費,而從本類別基金資產中計提銷售服務費的,稱爲C類基金份額:僅面向個人養老金,根據相關規定可通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申購的,稱爲Y類基金份額。A類、C類、Y類基金份額分別計算和公告基金份額淨值和基金份額累計淨值。

風險提示:1.以上基金爲股票基金,主要通過投資目標ETF間接跟蹤標的指數,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高於混合基金、債券基金與貨幣市場基金,具體風險評級結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銷售機構提供的評級結果爲準。2.本資料僅爲服務信息,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對於投資人的實質性建議或承諾,也不作爲法律文件。3.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4.基金不同於銀行儲蓄和債券等能夠提供固定收益預期的金融工具,且不同類型的基金風險收益情況不同。投資者購買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額分享基金投資所產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擔基金投資所帶來的損失。5.基金管理人的適當性匹配意見不表明其對產品或者服務的風險和收益做出實質性判斷或者保證。6.各銷售機構關於適當性的匹配意見不必然一致,且基金合同中關於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與基金的風險等級因考慮因素不同,存在差異。7.本頁面基金產品風險等級由基金銷售機構提供,且投資者應符合銷售機構適當性匹配原則。8.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後,基金運營狀況、基金份額上市交易價格波動與基金淨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基金銷售機構及相關機構不對基金投資收益做出承諾或保證。9.投資者在投資本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和《產品資料概充分認識本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徵和產品特性,認真考慮本基金存在的各項風險因素,並根要》等基金法律文件,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瞭解產品情況及銷售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並謹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10.本頁面產品由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行與管理,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11.基金產品歷史業績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12.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