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歲青少年赴西非染瘧疾「入境臺灣確診」 境外移入創19年新高
▲疾管署疫情防疫醫師林詠青,資料照。(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國內再爆瘧疾!疾病管制署今(5)日公佈,新增一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是10多歲外國籍青少年,7月上旬去西非多哥旅遊,7月28日入境臺灣前就已經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呼吸喘等症狀,8月1日確診感染惡性瘧,目前住院治療中;個案沒有服用瘧疾預防用藥,自述在多哥曾遭蚊子叮咬。國內今年累計15例瘧疾,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創下19年同期最高,感染國家以非洲爲主。
疾病管制署今(5)日公佈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爲10多歲外國籍男性,今(2025)年7月上旬曾前往西非多哥共和國,未服用瘧疾預防用藥,且自述於當地曾被蚊子叮咬。7月28日入境臺灣前即出現發燒、噁心、嘔吐、腹瀉及呼吸喘等症狀,入境後因症狀未改善2度至診所就醫,後由診所轉醫院急診,於8月1日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惡性瘧,個案目前住院治療中,衛生單位持續追蹤個案健康狀況及後續檢驗結果。
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截至8月4日已累計15例瘧疾境外移入病例,爲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地以非洲國家爲主,其中感染惡性瘧者計12例,感染間日瘧者2例及諾氏瘧者1例。
疾管署表示,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可分爲惡性瘧、間日瘧、卵形瘧、三日瘧、諾氏瘧;其中以惡性瘧及間日瘧最常見。
大多數人感染後,可能於7天至30天內出現症狀,早期症狀與流感類似,主要爲發燒,也可能出現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嘔吐和疲倦等症狀,如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發病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間日瘧跟卵形瘧可能潛伏在肝臟數星期或甚至數年後再復發,所以在治療完血液瘧原蟲之後,必須再服用primaquine做根除治療,以避免間日瘧或卵形瘧復發。
疾管署呼籲,民衆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旅遊期間請穿着淺色長袖長褲,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儘量安排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爲診斷與治療參考。
▲出國預防瘧疾衛教。(圖/疾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