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小海豚”就緒,213條路線貫通十五運廣州賽區
南方財經記者朱治宣 廣州報道
隨着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倒計時100天臨近,志願服務、安保、接待以及交通運輸等工作正在持續推進。
7月28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舉行“走進灣區 走近全運”媒體聯合探訪活動,17個部室的負責人介紹了賽事籌備情況。廣州賽區從志願服務到暖心周到的接待服務,從48個城市道路品質提升項目的完工,到醫療站點、食品安全檢測點等配套佈設,多維度爲賽事正式舉辦築牢基礎。
廣州賽區選拔14080名“小海豚”
廣州賽區以全民參與爲底色,積極貢獻志願力量。廣州賽區執委會志願者部副部長、廣州市少年宮黨委書記魏曉麗介紹了“小海豚”志願者的力量,通過“館校對接”機制,從近7萬名報名者中選拔14080名志願者。來自47所高校的志願者們已完成通用培訓,將承擔裁判輔助、醫療輔助、諮詢引導等工作。“他們是賽場的‘螺絲釘’,也是城市的‘微笑名片’。”魏曉麗說。
截至7月20日,廣州地區開展新彩廣州全民志願行動系列活動總計160場,15088人次志願者參與服務,覆蓋市民羣衆426035人次。
廣州賽區執委會接待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接待辦二級調研員陳林耿則聚焦“吃住行迎送”的暖心細節進行了接待介紹。
當前,賽區按“大分散、小集中”原則打造的“小運動員村”,在“一場三站”設抵離服務站實現“無縫銜接”;餐飲上,每餐提供60種菜品搭配8款嶺南非遺點心,既保障營養又傳遞廣府文化。“接待不是簡單的‘吃住’,而是城市形象的窗口。”陳林耿表示,U16女足賽的實戰經驗已讓服務流程更趨完善。
智慧交通系統保障出行
十五運會秉持簡潔辦賽,沒有設置傳統的全運村,運動員們“分散居住、賽時集中”。面對中心區交通流量大、外圍區交通里程長等挑戰,廣州賽區交通運輸服務中心執行副主任樑澤民詳解交通保障的智慧調度系統。
當前,賽區針對23家酒店、30個場館構成的213條路線(約1300公里),搭建了“中心—分中心—調度點”三級調度體系,接入700餘臺保障車輛、200餘條通道的智慧數據,實現運輸任務智能調度、車輛運行實時預警。48個城市道路品質提升項目已完工,385塊涉賽交通標誌完成優化,在U16女足等7項測試賽中累計發送2111車次,服務3.69萬人次,驗證了系統的高效性。
廣州賽區執委會安全保衛部常務副部長、市公安局副局長陳志勇則強調“科技+防控”的全域閉環。安保部門融合大數據、AI人工智能與無人機編隊巡航,構建“地面專業力量+‘廣州街坊’羣防羣治+低空預警反制”的立體防控網。在U16女足賽事中,投入2.3萬人次安保力量,保障34場比賽、7.3萬人次觀賽安全,實現“賽事側”與“城市側”風險共防。
“我們將賽事安保與城市治理升級結合。”陳志勇介紹,籌備期以來廣州案件警情、刑事立案數持續下降,平安建設考評保持全省前列。
在醫療、交通、供電、供水、供氣、食品安全等領域,廣州賽區執委會綜合保障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應急管理局市管一級調研員夏幫軍表示,通過開展多輪次風險排查與“全鏈條”的壓力測試,已累計排查整改各類隱患5457項,已整改4841項,整改率達89%。同時,廣泛應用智慧保電平臺、智慧氣象平臺、無人駕駛、AI機器人、數字孿生等新質技術提升保障能力。
三地協同,聯動灣區迎全運
作爲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大型賽事,協同是廣州賽區的核心關鍵詞。執委會聯絡部與綜合保障部攜手,以機制創新打破區域壁壘,讓“三地一家、灣區同城”從理念落地爲實踐。
廣州賽區執委會聯絡部常務副部長、市委外辦(市委港澳辦)副主任謝水彬介紹,廣州賽區圍繞統一戰線服務“六大行動”,聯動港澳開展60餘項工作,吸引超500名統一戰線成員參與,收集80餘條建設性意見。通過“走進全運”主題活動組織70餘名港澳社團負責人深入場館、社區,以“同心杯”穗港澳臺羽毛球邀請賽等6場羣衆賽事強化情感聯結。以U16女足賽事爲契機,推動了穗港辦賽經驗互鑑,借10場文體交流活動搭建協同平臺,讓“灣區同城”從概念變爲現實。
三地協同辦賽需要解決跨區域保障等諸多難題,夏幫軍表示,廣州賽區執委會在上級的統籌推動下,依託粵港澳對接機制,積極創新舉措,強化制度協同,制定醫療等重點領域統一標準,實現政策銜接;通過整合全市優質醫療資源,確定80家定點醫院,各醫院設專門區域、開通綠色通道,打造“5分鐘急救圈”。
從人文服務的全民參與,到科技賦能的精細保障,再到粵港澳三地協同的深度融合,廣州賽區正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爲契機,書寫“老城市新活力”的辦賽答卷,讓全運盛會成爲展示城市魅力、惠及民生、聯結灣區的生動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