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0、006208臺積電佔比高...越發偏離大盤?專家:雖有不足但也有優勢
臺股示意圖。中央社
臺灣50指數作爲大型股指數,和加權指數之間的報酬有時候會有不小的偏離。
但這是因爲0050臺積電佔比很大嗎? 其實不是,臺積電在0050佔比比加權指數多很多和兩指數有時偏離不小,都是兩指數本身兩個重大差異共同造成的「果」,而不是因。
一個差異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臺灣50指數只包括50支最大的股票,雖然涵蓋市值有7成左右,但還是少了那三成的中小型股,當然走勢會不太一樣。
另一個差異我也有講過,就是臺股加權指數是「總市值加權」,而臺灣50指數是「流通市值加權」,也就是排除大股東、機構、管理階層等持股之後的市值來加權。
所以首先,看起來0050的臺積電的佔比似乎比應該增加要多,那不是因爲主觀偏好臺積電,而是臺積電的流通市值佔比本來就比臺灣50中的股票平均要相對高,所以纔會佔比增加多。
其次,不要小看兩種加權方法好像只是排除一些非流通股的加權,實際上兩種加權方法就是可能造成很大的績效差異。
在臺灣,可惜沒有出流通市值的上市指數(有「臺灣全市場指數」但那是包括上櫃)可以作比較。這裡找了另一個可用的例子。
實際上,全世界大部分的指數,都是採「流通市值加權」(例如美股各大指數、全球三大指數系列都是),「總市值加權」的屬相對少數,而且要講到實際出ETF的,幾乎都是流通市值加權,因爲把流通性很差的股票排除,相對容易真正追蹤,也比較不會因爲某總市值很大,但流通市值很小的股票佔比高,造成較大的衝擊成本。
但對岸剛好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上證指數」(上海綜合證券指數) ,這個包括所有上海上市股票的指數,就是採用總市值加權。
而另一個常見的上證180指數,就類似臺灣50在臺股的地位,是包括上海上市的大型股,採流通市值加權,而市值佔比大約也在7成左右。
剛好最近一段時間,上證指數往上走,位在近幾年的高點,而且終於非常接近了2021年2月的高點(現在是差近3%,上週曾經只差不到2%),但反觀上證180指數,離2021年2月的高點還有31.3%的報酬。
實際如果不從高點來看,過去5年的表現是上證指數是+7.61%,上證180則是-8.39%,雖然比高點下來的差距小一點,但也是差別蠻大,一正一負,這樣沒辦法算差幾倍,但的確就是差不少。
這個差距是怎麼來的呢?就像前面講的,是兩個因素加在一起(只有大型股以及流通市值加權)而已。
而剛好後來上證有出「流通市值加權」的版本「上證流通指數」,可以作比較。
其實我們光看今天的漲幅,就知道,雖然它的成分股和上證幾乎一樣(排除了流通最差的很小數股票)但以今天上證漲了0.34%,而上證流通漲了0.56%,這是單日超過1.5倍的漲幅。
接下來還是從較長期來看,它當下的指數距離2021年2月的高點是11.5%,剛好就介在前述兩個指數之間。而它的5年報酬是-0.08%,剛好就在兩者之間。
整體來說,雖然只有大型股這點影響稍大,但流通市值和總市值加權這點影響也很大,兩者加起來,就造就了上證指數和上證180的明顯差別。
那麼,這麼大的績效差距,是因爲上證180裡面有哪支股票佔特別多的嗎?沒有,其實最大的貴州茅臺也不到5%。
所以可看到,並不需要單一股票佔很大,纔會造成和總市值加權整體指數有很大的偏離。持股範圍和加權方式兩大因素就夠了。
回到臺灣,當然對岸的狀況不一定和臺灣一樣,只能當參考。
這篇的重點還是,基於只選大型股和流通市值加權兩大因素,0050無論是不是臺積電佔很多,都還是很可能會在特定的市況下,和加權指數有相當程度的偏離。這是很正常的。
投資人當然可以試圖去選跟加權指數更接近的工具來用。
但不代表0050或006208就不是好的追蹤大盤的工具(大盤也未必一定要定義爲總市值加權的指數,也可以是流通市值加權的例如臺灣全市場指數,不然流通市值加權的VTI就不能算美股大盤了),雖然有不足之處,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它的優勢在。
◎本文內容已獲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