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不好嗎?專家點破迷思:內曏者容易自我設限 人必須偶爾假裝外向
示意圖/Ingimage
假裝
延伸閱讀
現在很流行「做自己」,而且以自己的怪咖屬性或害羞特質爲傲。這絕對很正確,也很重要。內向的性格,無論以何種形式,都是貫穿人生的一條主線,不需要徹底改變。
但也不應該僅止於此。
因爲如果我們在大事小事上都順從內向的傾向,就會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英國心理學家本.弗萊徹(Ben Fletcher)和凱倫.派恩(Karen Pine)指出,總是忠於自己的人,往往只運用了自己潛能的十分之一;相反的,偶而超越自己天性的人,生活會更成功:「你的行爲工具箱裡有越多的行爲方式,你就越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不安全感就會越少。」
現在,我幾乎可以像換上帽T或是正裝一樣,自然地切換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但過去的我並不是這樣。在我的職業生涯初期,許多決定都受到了我內向性格的強烈影響。高中畢業後,我放棄讀法律,因爲我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要站在法庭上和人辯論。大學時,我努力撰寫討論報告,以彌補自己在口試中平平無奇的表現。求職面試時,當被問到是否需要個人的辦公室時,我回答「是」,雖然我心知肚明,更明智的回答應該是另一個。當我的第一本書上市時,我推掉了數十場演說和採訪的邀約,因爲我害怕公開演說。
你曾經拒絕過多少次演說邀約?在社交場合總是站在邊緣?在會議中選擇當旁觀者?或者爲了避免在電梯裡遇到人而選擇走樓梯?如果你經常順從自己的內向衝動,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如果你退縮的頻率比你願意承認的還多,甚至影響到你的形象時,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你始終迎合內向性格所希望的那樣,拒絕和世界接觸,你真的是在「做自己」嗎?還是說,這樣的行爲會讓你錯過了許多重要的人生目標,而這些目標只有在你突破自身界限時才能實現?
加拿大心理學教授布萊恩.利特(Brian Little),稱自己是生理上極度內向的人,然而,只做自己是不夠的。作爲一名大學教師,他需要吸引學生走進教室,接受啓發,僅靠低調的行爲方式,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利特決定在講課的時候「假裝外向」,也就是說,他會故意表現得比實際上更外向。
他因爲扮演這個後天學來的角色十分出色,獲得了多項傑出教學獎。作爲平衡,他會刻意安排獨處的時間,對他這個內向者來說,這就像呼吸空氣一樣重要:「爲了推動計劃,我做了一些和我天性不符的事情,但前提是別人也要給我恢復的空間,讓我能盡情地展現真實的自己。」
利特的做法符合我奉爲圭臬的一個座右銘,這個座右銘能讓我更有效地與外界互動:「假裝,直到你成功。」扮演這個角色,直到你真正成爲這個角色。
從這個角度來講,表現得外向,並不意味着脫離原來的角色,而是代表培養了另一個角色。
即使是內向的人,也能表現得外向,做出外向的行爲。只是相較於天生外向的人,他們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樣的,當低調的行爲更有優勢時,例如專心研究一個主題或寫書,高調的人就會覺得綁手綁腳。此外,利特也發現,一般來說,沒有人能分辨出一個天生外向的人和一個「假裝外向」的人。
圖爲《內向者的勝利:盡情發揮天賦優勢,你也可以》書封,先覺出版社提供
當你假裝外向時,例如在商展上每半小時就接待一位商業夥伴,或者在好友的婚禮上進行感人的致詞時,你的感覺如何?覺得自己笨拙?緊張?興奮?稱職?還是所有感覺一起來?即使這種「假裝」會讓你感到不習慣或疲憊,也請不要氣餒。這就像練習一項不常做的運動一樣,一開始都會覺得很吃力!重要的是,你要爲自己預留內向者所需要的恢復空間,休養生息。
(本文出自《內向者的勝利:盡情發揮天賦優勢,你也可以》,先覺出版社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