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能體之前,先問一個要命的問題
AI智能體火遍全網,從工具到助手,人人都想參與。但在動手之前,你是否思考過:一個智能體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本篇文章將回歸初心,透視熱潮背後的本質提問,爲產品人提供冷靜的構建指南。
———— / BEGIN / ————
最近,我和一位做AI智能體的同行聊天。
他很困惑:爲什麼有些智能體一上線就火爆,有些卻無人問津?
我說,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在做這個智能體之前,你有沒有去看看,市場上有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專家?
他愣了一下。
這個問題,藏着智能體成敗的關鍵。
如果一個領域沒有專家,要麼這個需求不夠剛需、不夠高頻,要麼這個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是工程軟件,而不是AI智能體。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市場是最好的驗證器。如果一個問題真的痛、真的急、真的值得解決,一定會有人專門去做這件事,成爲這個領域的專家。
沒有專家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兩種情況:
第一種,僞需求。看起來很重要,實際上用戶並不願意爲此付費。
第二種,工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的是標準化的流程、確定性的算法,而不是經驗和判斷。
比如,報稅。這是一個有大量專家的領域,因爲它既剛需又複雜。做一個報稅智能體,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如果你要做一個”幫你選擇今天穿什麼衣服”的智能體,你會發現,市場上幾乎沒有”穿衣搭配專家”這個職業。爲什麼?因爲這個需求不夠剛,大部分人隨便穿穿就行了。
智能體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智能體的本質?
智能體,本質上是人類經驗和知識的數字化載體。
它不是憑空產生智慧的,而是通過學習大量的人類經驗、案例、知識,形成自己的”專業能力”。
沒有人類的經驗做支撐,智能體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你想想,那些成功的智能體,哪一個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laude能寫代碼,是因爲它學習了無數程序員的代碼經驗。
法律智能體能起草合同,是因爲它吸收了無數律師的專業知識。
醫療診斷智能體能輔助診斷,是因爲它學習了大量的病例和醫生的診斷經驗。
有專家的地方,就有經驗。有經驗的地方,就有智能體的機會。
三個判斷標準
基於這個邏輯,我總結了判斷一個智能體值不值得做的三個標準:
第一,專家密度
這個領域有多少專家?專家越多,說明需求越真實,市場越大。
比如,財務顧問、心理諮詢師、營銷專家,這些都是專家密度很高的領域,做智能體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第二,經驗複雜度
這個領域的專家經驗有多複雜?經驗越複雜,越難標準化,智能體的價值就越大。
如果一個專家的工作可以用簡單的規則和流程搞定,那用傳統軟件就夠了,不需要智能體。
第三,知識密集度
這個領域需要多少專業知識?知識越密集,智能體的門檻越高,護城河也越深。
比如,醫療、法律、金融,這些都是知識密集型行業,一旦做成智能體,競爭優勢會很明顯。
從專家到智能體的路徑
那麼,如何從專家身上提取經驗,打造智能體呢?
我建議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頭部專家
不要找普通專家,要找這個領域最頂尖的那批人。他們的經驗最豐富,方法最有效。
第二步,結構化提取
把專家的經驗、方法、案例,用結構化的方式提取出來。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要挖掘背後的邏輯和框架。
第三步,持續迭代
智能體不是一次性產品,要根據用戶反饋和新的專家經驗,持續優化。
記住,智能體的生命力,來源於它背後專家經驗的深度和廣度。
最後的話
做智能體,不要想着顛覆專家,而要想着如何讓專家的經驗觸達更多人。
真正的智能體,應該是專家經驗的放大器,而不是專家的替代品。
有專家的地方,纔有智能體的未來。
這,就是智能體的唯一判斷標準。
本文來自公衆號:謝金鐘 作者:謝金鐘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