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東專欄》用選票托住臺灣民主與兩岸和平

一旦躍過大罷免的門檻,一個轉向「原教旨主義」的民進黨將自然誕生,之後就是不斷運動、不斷革命,直到剷除所有內外敵人。圖爲前總統蔡英文(左)與總統賴清德(右)。(資料照/鄧博仁攝)

大罷免最後兩天,蔡前總統表態會去投票,意外成爲焦點。

說意外,因爲作爲民進黨前任總統,支持現任總統理所當然,如今居然成爲新聞。但也不該意外,因爲近來罷免戰場陷入膠着,罷團已經沒有號召選民的新訴求,不但重講十幾年前總統大選的宣傳,連要「救回國民黨」都成爲罷免理由,這些赤裸裸的欺騙,邏輯錯誤的程度讓人不敢置信,難怪蔡總統的加持,對罷團如久旱甘霖。

當然,罷團不是沒提過理由,但這些不足以構成多數人心中的罷免理由,也缺乏事實根據。用外媒報導來看,比如《金融時報》、路透社、《衛報》都提到罷團認爲在野黨阻撓國防預算,《金融時報》用的字是hobble,路透社用的是not support,而《衛報》則用budge cut。

這些字彙描述的情況不過是民主國家正常的審查預算過程,不會因此就要罷免議員。何況罷團的宣傳既沒強調國防,更沒提出任何被阻擋的國防計劃。歸根結柢,大罷免不是講道理,而是拚信仰。

然而,對賴政府來說,大罷免絕不是荒唐的黑色幽默,而是有着內外戰略的大棋盤。對外來說,大罷免高舉反共旗號向中共叫板,這在對中國大陸疑慮日深的西方社會應能喚起共鳴,這也的確成爲外媒報導的重點。雖然罷掉數席在野立委能否打擊中共,不無疑問,但對賴政府來說,大罷免若成功,不只能翦除在野黨的國會優勢,還能讓民進黨內的溫和派噤聲,進而在國際樹立賴總統個人的反共形象,這可能是大罷免「一箭三雕」的如意算盤。

對內,大罷免若大成功,賴總統就能告別蔡英文路線,走出賴清德路線,這是大罷免最致命的誘惑,或許這也是蔡總統字裡行間留下想像空間的緣故。不可否認,蔡總統的光環深刻影響賴總統的自我期許。因此,對於「互不隸屬」,賴總統要大步向前,證明自己做到蔡總統不願做的。

如果大罷免最後大成功,扭轉國會朝小野大,賴總統將證明自己敢於鬥爭,且戰無不勝,加上有大罷免培養出的戰鬥型公民團體相伴左右,未來賴總統的重大政策和人事佈局,黨內菁英誰能反對、誰敢不從。

只是,這場大罷免對內對外都無法達到其宣示的目標。對外,大罷免成功無法打消中共的犯臺意圖,因爲這會被解讀爲臺灣民意轉向臺獨已經固化,臺灣內部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擋賴總統採取冒進,從而證明中共的鷹派恐懼爲真,鴿派期望無據。

此外,大罷免成功也會讓大陸對自由民主懷抱希望者感到沮喪,因爲臺灣的民主居然演變爲盲目愛國主義可以摧毀民主核心的分權制衡,同時重擊支持兩岸和平的溫和派與自由派,如此大罷免,不是保臺而是危臺。

對內,大罷免不會帶來溫和理性的賴清德路線,這是有些人對賴總統可以「親中愛臺」所投射的錯誤期待。因爲,高度動員的仇恨如同被釋放的惡魔,易放難收。經過大罷免洗禮的戰鬥團體,恐怕不會讓賴總統輕易的華麗轉身。

一旦躍過大罷免的門檻,一個轉向「原教旨主義」的民進黨將自然誕生,之後就是不斷運動、不斷革命,直到剷除所有內外敵人。在政黨競爭下,在野黨也不得不走向激進化、民粹化,臺灣恐將淪爲兩種原教旨主義火拚的戰場。

讓我們看清楚,大罷免不是反共派與親共派的對決,而是激進派與溫和派的對決。滂沱大雨固然快意恩仇,化育萬物終賴和煦陽光。期待臺灣人民用手中的選票,擋住民進黨向原教旨主義暴衝,托住臺灣不要滑向內外兩戰場,再次向世界展現我們捍衛自由的決心與力量!(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