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班組修理稠油井不再愁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周懌 通訊員 龐世乾 尚福聖
“過去下班一身油,現在都能穿着乾淨工裝工作了。”老員工張連海說。
3月16日,在勝利油田現河作業區草橋稠油區塊的草13-側711井場,一套自動化設備正高效地完成起下管柱作業,一根根管柱經過高溫熱水沖洗後光潔如新,身着整潔工裝的修井工人只需在操作室輕點屏幕,便能精準操控設備完成施工。
而在今年年初,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員工冒着嚴寒進行手動操作,油管表面沾滿黏稠的原油,每提一根管柱就要對吊卡進行潤滑。低溫下,原油幾乎成爲固體,把成排的油管粘成一體,分離一根管柱平均耗時10分鐘。
前後場景的變化,源於現河作業區稠油作業“在線清洗+自動化”技術的創新實踐。
草東作業項目部經理胡昊介紹,油井修井自動化對作業工人來說並不陌生。2021年3月開始,修井自動化設備就相繼投入使用,並建成國內首個自動化示範作業區。截至2024年底,已配套211臺自動化設備,配置比例達64%。
然而對於已經投用了4年的先進自動化設備,因爲對稠油的“水土不服”,讓負責稠油修井的作業工人只能“望洋興嘆”,不得不24小時輪班,油管提下全靠“人拉臂舉”,既存在安全風險,又效率低下。
施工過程中管柱內外壁附着厚厚的稠油,附着到電氣元件、傳感器上,會觸發錯誤信號,致使設備無法識別管柱位置和狀態。“我們嘗試過使用自動化設備,但傳感器‘看不清’管柱,誤判率超過50%,反而會拖慢施工進度。”胡昊說。
油氣井下作業中心的技術人員經過不斷努力,首創“熱水循環清洗+智能感應”一體化解決方案,攻克了這一難題。在上提原井管柱過程中,通過近100攝氏度的熱水對管柱內外壁進行高壓循環沖洗,清洗後的管柱表面潔淨度顯著提升,傳感器能夠精準識別管柱位置及狀態,識別率從不足50%提升至98%以上。
如今,草橋稠油區塊已投用8臺自動化設備,已經成功應用於11口井的施工,爲高黏稠油藏的作業提供了“綠色、安全、高效”的施工環境,也爲國內同類油藏油井作業自動化應用提供了示範場景。
胡昊表示,在線清洗技術與自動化設備的深度融合,使得稠油區塊的修井作業模式發生根本性改變。管柱起下較人工操作提速1.5倍;井口區域實現全程無人操作,員工遠離了油管碰撞、機械傷害等風險;員工工裝從“每日必換”變爲“三日無漬”。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