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外海潛水作業職災 勞動部修法呼聲再起

▲中油三接工程月初發生潛水人員因面罩接頭脫落導致進水溺斃,圖爲消防人員現場施予CPR急救。(圖/職安署提供)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月初中油第三接收站外海防波堤工程傳出憾事,一位年輕潛水勞工在作業過程中不幸罹難,引發社會關注。潛水作業屬高風險工作,專業人員培訓耗時且不易,外界不禁質疑,若僱主能更積極落實風險管理,是否能避免此類悲劇的發生。勞動部目前正推動《職業安全衛生法》修法,相關子法是否也應同步檢討成爲焦點。

潛水安全標準15年未修 裝備與救護配置不足

根據現行由勞動部主管的「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該規範已長達15年未曾更新,導致潛水勞工的安全保障不足。高風險的水下作業若無足夠防護措施,極易釀成職災。專家指出,僱主若能提供具通訊功能的全套潛水頭盔、臍管及備用氣瓶,並配備中級救護員(EMT2)於現場,便能顯著提升安全性。事實上,統計顯示,臺灣每年平均至少發生一起潛水職災死亡案例,凸顯現有規範的急迫性。

▲臺南消防第三大隊於將軍溪出海口進行水上救援演練,模擬落水搜救情境實戰操作。(資料照/記者林東良翻攝)

公共工程低價搶標惡性循環 專業分案建議浮現

多數水下作業屬於政府公共工程,低價搶標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進一步降低作業安全性。業界呼籲,應優先採用最有利標,並要求廠商具備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及TOSHMS臺灣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等資格。此外,政府可在工程規劃階段,將潛水專業海事工程與一般土木工程分案發包,確保技術與管理能力符合標準。同時,潛水作業人員應全面投保意外保險,以保障勞工權益。

杜絕移工非法潛水 加強勞動檢查勢在必行

非法要求移工從事潛水作業的現象時有所聞,這類行爲不僅違反法律,也讓原本就高風險的工作更加危險。爲避免潛水職災頻繁發生,專家建議加強勞動檢查,全面禁止非合格職業潛水人員進行高風險作業,並嚴懲不法廠商。

職潛工會:修法刻不容緩 政府應帶頭重視職安

高雄市職業潛水工會理事長程國忠表示,職業潛水人員需經過至少287小時的專業養成訓練,屬於高風險且需強健體力的工作類型。每年政府投入數百億預算於海事工程,身爲業主的角色更應負起職安責任。他呼籲政府帶頭修法,展現重視職業安全的決心,避免「政府罰政府」的荒謬情況。他強調,臺灣是海洋國家,潛水勞工的職災死亡悲劇不應年年重演。

這起職災事故再次提醒社會,職業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視。若能透過修法與制度改革,爲勞工提供更完善的保障,或許能避免更多家庭陷入失去至親的悲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