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不規律 急性心梗年輕化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與林小姐討論生活作息、運動習慣調整。(臺北慈濟醫院提供/李念庭臺北傳真)
38歲林小姐平時除了工作,最大的興趣是追星,雖有高血脂、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在捷運站突然喪失意識,站內人員立即協助施行CPR,隨後EMT接手急救與電擊,送急診後確認爲急性心肌梗塞。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宋鎮宇說明,林小姐的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其中一條更呈現完全阻塞,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避免引發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林小姐術後經歷拔管、心肺復甦,兩週後返家,並於門診持續藥物治療,並調整生活作息及運動習慣,病況穩定後順利重回追星生活,也更重視健康飲食。
宋鎮宇指出,臺灣平均每天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糖尿病、三高、肥胖、抽菸、缺乏運動與長期壓力等。過去多認爲急性心肌梗塞,好發於高齡者,但近年因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習慣改變,發病年齡出現下降趨勢。
宋鎮宇說,50歲以下族羣因身處中間世代,工作壓力大,容易忽略飲食及健康管理,因此當有突發的心臟健康狀況時,往往相當危急。此外,三高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但多數人不會每年健檢追蹤,因此無法察覺到危險。
宋鎮宇提醒,高風險族羣除了常規心電圖及X光檢查,必要時可進一步安排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心肌攝影,讓潛藏疾病及早現形,呼籲民衆定期檢查、做好健康管理,若出現胸悶、心悸或突發喘促,應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