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觀點/卡夫卡最佳繼承者 卡勒斯納霍凱沉鬱中有黑色幽默

匈牙利作家卡勒斯納霍凱奪得今年文學獎桂冠,他的作品也被拍成電影。(路透)

生於匈牙利東部,和布拉格的距離算近,且和卡夫卡一樣讀過法學,卡勒斯納霍凱.拉斯洛是卡夫卡的最佳繼承者,所以我很樂意把他姓名縮寫爲K.拉斯洛。而當來自布拉格的米蘭.昆德拉和伊凡.克里瑪、阿爾巴尼亞的卡達雷相繼去世,中東歐作家中,他頗有點獨扛大樑的感覺。

但K.拉斯洛畢竟出生於二戰後的1954年,相對於出生於一戰前、1883年的卡夫卡,這是個優勢,也是個悲劇。

K.拉斯洛經驗了更多卡夫卡只是預感到的黑暗,尤其是屬於東歐社會主義體制帶來的固執、狂暴和絕望的黑暗。他從中穿過,拖泥帶水,豐盈了作爲哲學框架的「卡夫卡主義」,但也使文本超載,沉鬱蒼涼,雖然K.拉斯洛也有一點卡夫卡的黑色幽默,時而能讓人超脫殘酷。

同樣受惠於卡夫卡,同樣流浪在歐洲腹地的語言森林中,他跟另一位熱門的諾獎競爭者、同齡人多和田葉子不同,後者接納了卡夫卡私密和輕盈的一面,其荒誕是漸變的。K.拉斯洛承接了卡夫卡對寓意不明的寓言的愛好,擅於使用「我們」作爲人稱進行廣渺、神秘的敘述,其中有深意,吸引了其同鄉電影大師貝拉.塔爾用影像去多次呼應。

華文文藝青年接觸K.拉斯洛,很多是通過塔爾的電影,除了最著名的「撒旦的探戈」,還有改編自他小說「反抗的憂鬱」的「鯨魚馬戲團」,甚至直接找他編劇的「來自倫敦的男人」、「都靈之馬」等。其中「都靈之馬」非常值得一提,他們借歷史上尼采在都靈因爲目睹馬受虐而發瘋的事件,衍生出其後馬伕父女在啓示錄般7日的故事,隱喻人類世界的無可救贖,把K.拉斯洛和塔爾作品裡的靈魂拷問一併退至極致。

當然K.拉斯洛最重要的作品還是「撒旦的探戈」,貌似魔幻實際上是匈牙利當代史準確縮影,借酗酒醫生之手記錄下的那個1980年代的匈牙利社會主義農莊,像是從中世紀瘟疫裡倖存的愚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