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銀行保險業迎來20條舉措

隨着養老金融方案落地,科技金融相關方案也迅速出臺。

4月1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佈《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從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機制、產品體系、專業能力和風控能力建設出發,提出7方面20條措施。

金融監管總局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制定《實施方案》主要有幾個考慮,一是多個部門政策組合,凝聚金融監管、科技、發展改革部門的政策合力,打好科技金融服務的“組合拳”。此外,增加金融資源供給,引導銀行保險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推動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聚集。

此前,銀行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方案、養老金融方案相繼發佈,科技金融方案也已落地,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相關方案目前正在有序推進。

具體來看,《方案》爲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定下目標:未來5年,銀行業保險業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制機制,科技金融制度逐步健全,專業化服務機制、產品體系、專業能力和風控能力不斷完善,外部生態體系持續發展,科技信貸和科技保險擴面、提質、增效,爲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供更加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保障,加快實現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投入較大,但科技型企業仍面臨融資渠道有限、資金成本較高、技術研發風險大、市場不確定性強等諸多難題。

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武近期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表示,近年,金融機構重點圍繞科技金融做了不少探索,目前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已經達到96%。但從企業需求來看,企業需求和金融供給存在四個不匹配,分別是早期股權投資需求比較大、信用貸款需求比較大、長期資金需求比較大、多元化需求比較大。

金融機構也存在短板。他舉例稱,比如在服務前端,對風險研判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在股權投資方面,“募投管退”方面有些薄弱環節,特別是“退”的環節還不太完善。同時,金融機構之間也缺乏高效的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不能“一站式”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在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機制建設方面,《方案》明確,要健全機構組織體系。鼓勵金融機構結合實際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內部管理架構,向科技金融專業或特色分支機構適當授權。此外,優化內部考覈和激勵約束機制。適當提高科技金融相關指標在內部績效考覈中的佔比,適當提高科技型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切實提升業務人員支持科技創新的主動性。

在加強科技金融產品體系建設方面,《方案》明確,加大科技信貸投放力度。加大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投放,靈活設置貸款利率定價和利息償付方式。對於經營現金流回收週期較長的流動資金貸款,銀行可適當延長貸款期限,最長可達到5年。

中國銀行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商業銀行的授信審批流程、評估體系都將相應發生調整,這是毋庸置疑的。”銀行在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方面將通過兩個渠道爲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一是,結合企業自身的風險收益特徵,重點支持在特定階段的科技企業;二是通過大型銀行的綜合經營子公司,包括產業基金等渠道,發揮投貸聯動一體化服務。此外,金融機構也要完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