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互聯網保險發展報告發布:未來5年保費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潘亦純)1月14日,清華五道口保險中心和元保聯合編撰的《中國互聯網保險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佈。
《報告》提出,互聯網保險整體發展迅速,保費規模從2013年的290億元,到2023年的4949億元,保持着年均超32%的高速增長。
具體來看,《報告》顯示,2023年共有70餘家財產險公司開展互聯網業務。自2018年以來,互聯網財產險保費的增速波動較大,但整體保費規模呈現上升趨勢。2023年,互聯網財產險保費規模達到1210億元,同比增速爲5.5%。同期,共計57家人身險公司開展互聯網業務,互聯網人身險保費自2019年以來增速呈現波動下降趨勢,但整體保費規模仍呈現上升的趨勢,2023年,互聯網人身險保費達3739億元,同比增長2.8%。
《報告》重點對人身險公司和財產險公司的互聯網意健險進行整合分析。從規模增速層面來看,2022年互聯網意健險保費受政策和市場環境影響,首次出現下降,降幅達到17.5%,2023年則恢復至兩位數的增速。分險種來看,醫療險在互聯網意健險中的佔比接近七成,是主要增長的險種。此外,互聯網醫療意外險、失能保險和護理保險合計規模佔比仍不足1%。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融研究中心原研究負責人朱儁生表示,當前,社會正面臨着人口老齡化、醫療支出攀升及醫保基金供給承壓的挑戰,商業健康險需要作爲中間力量來補充全民醫療保障,幫助搭建國家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2023年,在約5.68萬億元的直接醫療支出中,商業健康險賠付僅佔6.77%,這也預示着商業健康險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還提出,互聯網的廣泛覆蓋和高效觸達能力提高了保險服務的可及性,同時,通過科技的運用,如大數據分析、精準定價等,互聯網保險有助於降低成本,使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金融MBA中心主任、中國保險與養老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陽表示,“普惠保險”的“普”是指普遍性、普及性,“惠”是指惠民性和可負擔性。普惠保險產品實現件均低、營銷成本低,需要依靠規模效應來保證商業上的可行性以及未來的可持續性,而互聯網保險爲普惠保險的規模效應提供了可能。
《報告》還預測,未來互聯網保險預期將延續穩健增長的趨勢,並實現從高速增長期到高質量發展期的轉變,預估未來5年,互聯網保險的年均增速將穩定在15%~20%的區間,互聯網保險的總保費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