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過去一年多 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電商領域相關犯罪1萬餘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韓颺)記者今天從最高人民檢察院獲悉,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涉電商領域相關犯罪1萬餘人。檢察辦案發現,涉電商犯罪領域,依託電商直播實施的詐騙需警惕。

當前,網絡產業蓬勃發展,網絡購物已成爲大衆消費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電商產業鏈不法亂象增多,嚴重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破壞公平市場競爭秩序、影響電商行業健康發展。

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電商直播平臺,利用公衆對直播商品真僞難以鑑別的特點,精心設置直播話術,將廉價商品進行包裝,以“高價回收”等爲名實施直播詐騙行爲,誘導消費者購買。

如檢察機關辦理的杜某某、石某某詐騙案。杜某某、石某某虛構南非某頂級珠寶品牌中國代理人身份,僞造授權證書、檢測證書,謊稱直播間所售“三無”產品爲南非珠寶,並以“高價回收”“保值增值”爲誘餌,承諾一定期限後高價回購,後期再以“賬號被舉報”“突發疾病”等拖延,待平臺錢款到賬後人、店消失,轉而註冊新店鋪繼續行騙,直播賬號換殼“重生”,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

同時,利用電商平臺銷售假冒僞劣商品也屢禁不止。相較於傳統售假犯罪,利用電商渠道銷售假冒僞劣商品的侵權成本更低、營銷模式更新、售假渠道更隱蔽、治理難度更大。

如檢察機關辦理的袁某某等人生產、銷售僞劣產品、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袁某某購買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化肥顆粒後,使用他人商標及包裝將化肥顆粒分裝,通過其在某電商平臺註冊的9家網絡店鋪銷售至全國10餘個省份,銷售金額700餘萬元。

此外,電商領域公民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較爲突出。電商行業涉及通信、物流、零售、互聯網等各個領域,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在利益驅使下,部分從業者違規獲取個人信息並非法出售、提供。

如檢察機關辦理的成某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成某某利用任職某公司電商業務部的職務便利,多次將其在工作中獲取的30餘萬條跨境購物訂單信息出售給他人。

檢察機關提醒,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依法懲治網絡空間違法犯罪活動,持續優化網絡營商環境,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責。廣大消費者要警惕網絡消費陷阱,注意個人信息保護,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網絡使用者、經營者要依法用網,守法經營,堅決杜絕利用網絡平臺製假售假、侵犯個人信息、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爲,自覺淨化網絡消費環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