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青訓 不能只靠“情懷”

“爲了踢球夢賣了老家房子,眼下孩子因傷想退出,卻被索賠18萬!”近日,陝西家長張女士的一段維權視頻,將前國腳孫繼海創辦的“嗨球”青訓推上輿論風口浪尖。

事件爭議雙方各執一詞。

維權方認爲,青訓營確實不收學費,但所謂“免費”背後藏着複雜的“培養協議”,所謂的“培養費”標準隨意性極大。而支持者則認爲,孫繼海承諾的是“免學費”不是“包一切”,培訓亦有成本,家長是想帶着孩子“借傷出走”,理應支付費用。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坊間輿論也分爲截然不同的兩個陣營。

據說相關部門已介入調查,相信更多真相會浮出水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事件再次給中國足球“提了個醒”:

足球青訓不能只靠“情懷驅動”,更需要建立透明的行業標準。

此事暴露的不僅是單一機構的運營問題,更是整個行業“公益理想”與“商業生存”的矛盾。

爲此,我們首先需要加強對足球青訓機構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准入和退出機制,嚴格審查機構資質,定期檢查運營情況。其次,推動行業規範化建設,明確違約賠償等關鍵條款,避免模糊不清引發糾紛。同時,引導青訓機構合理制定訓練計劃,加強對學員身心健康的保護,促進青訓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當制度的陽光驅散青訓江湖的“潛規則”,中國足球或許才能迎來真正的希望。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