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拒當主管」觀念正在擴大 真正的進步是「不犧牲,仍能把事做成」

▲Z世代追求的新職場定義,正在向許多其他世代擴大。(圖/photoAC)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是職場的風氣正在慢慢轉變。

從2021年起由社羣擴散的Quiet Quitting(安靜離職)以及Bare Minimum Mondays(最低限度週一)的工作模式後,新興的職場趨勢Conscious Unbossing、也就是「有意識去主管化」、「拒當中階管理職」,在Z世代中發芽,且持續方興未艾的擴大到各世代階層內。

Conscious Unbossing 是種新興的職場趨勢,一開始在Gen Z(1997-2010年出生)年輕專業人才中非常盛行,其核心概念是故意拒絕傳統的管理和領導角色,轉而追求更有意義的工作、更健康的工作生活平衡,以及更協作和平等的職場文化。

升遷兩字再也不是要你付出更多卻無回報的談判籌碼,年輕員工主動選擇不走傳統的職場升遷管理路線,不願意承擔中層管理通常帶來的壓力和繁重責任,有意識地拒絕被「職務名稱」綁架,把注意力從頭銜移回到工作的意義、身心健康與可長可久的生活品質。

它不能算是一夕之間冒出來的時髦口號,而是多重現實累積的結果。首先是中層管理位階長期承受上下壓力、回報不對等,許多人在升上去之後發現,自己熱愛的專業被會議、報表與溝通成本吞噬。疫情後全民重新定義「健康與時間」的份量,高工時與高壓模式的吸引力下降;而扁平化敏捷團隊與遠距合作漸漸成熟,對不少人而言,與其換到一個不適任的角色,不如在擅長的領域深耕,把職涯做厚做長。

Z世代確實扮演推手,但越來越多熟齡與育兒階段的工作者、以及長期在夾縫中承壓的女性,也選擇以更人性化的步調工作。他們在意的不只是薪資,而是可否在不犧牲健康與創造力的前提下累積成果;他們追求的不只是位階,而是能否持續學習與被尊重。

這是一道對每個世代都公平的題目。真正能留下來、支撐你走更遠的,往往不是名片上的那一行字,而是看不見、卻能被他人感受到的資本。你留下的是能複製與傳授的方法,還是隻能靠忙與撐的經驗?你打造的是可被驗證的成果與作品,還是堆積在會議裡的出席記錄?你擁有的是信任與合作網絡,還是隨職位而來、會隨職位散去的權力?當這些答案愈清楚,頭銜的影響力就會相對變小。

不升遷並不等於停滯,而是換一套衡量尺。把年度目標從「拿到某個職稱」改成「打造可複製的成果」,例如建立一個被團隊採用的標準流程、寫出能被新人成長用的知識手冊、主導一個跨部門專案並留下可追蹤的成效。把工時管理改成精力管理,保留讓你持續學習與創作的時段。那些可被放大的影響,纔是長期的職涯護城河。當你的價值被清楚看見,升不升遷就不再是唯一的成就感來源。

Conscious Unbossing 的核心不是「不要老闆」,而是「不要被頭銜定義」。當我們把成功從單一路徑改爲多元座標,職涯會變得更可持續、生活也會更完整。對個人而言,去掉頭銜後仍站得住的那些東西,纔是你真正的職場資產;對企業而言,允許不靠位階也能前進,才能留住願意長期創造價值的人。升遷仍然值得追求,但它不再是唯一答案。真正的進步,是在不犧牲人,仍能把事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