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雲南採菌子去
近日,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發現罕見巨型野生菌的消息引發關注,從外形上看,這株菌菇除了顏色和普通的野生菌相似外,個頭十分巨大。 一朵挨着一朵,一層一層疊加着向上生長,有些已經打開的菌傘,比人臉還大一兩倍。 經實地測量,最大的一株直徑90釐米、高80釐米,估計重量超過100斤。
有網友感嘆,“菌之大,一鍋燉不下!”不過,這株野生菌最終沒有被燉來吃,而是被送往加工廠製成標本供遊客參觀。
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令雲南成爲“野生菌王國”,當地有約900餘種野生食用菌,佔世界的43%,佔中國的91%,物種數量和質量均爲世界之最。每年的7—10月份的“菌子季”,雲南的各個山頭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菌子到底有多好吃?“吃貨”作家汪曾祺曾在雲南生活了7年,離開多年後,他仍不忘雲南菌子的美味:“雨季一到,諸菌皆出,空氣裡一片菌子氣味。無論貧富,都能吃到菌子。”
每年的菌子季,不少外地遊客也會專程到雲南吃上一頓鮮美的野生菌大餐。不過,這兩年,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吃菌子”本身了,而是選擇和雲南本地人一樣,自己上山撿菌子。
每天早上5點,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雲南人來說,要撿菌子,就必須得出門了。據當地的一位撿菌老手講,早上背上籃筐,拎着棍子,沿着熟悉的山路走遍各個山頭;憑着個人多年的經驗,可以準確地發現菌窩,才能很快尋得一羣聚集的菌子,但同時還要能分辨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否則吃完進醫院可不是鬧着玩的。
一個撿菌老手,一個上午,運氣好的話,每天可以撿到5公斤多的菌子,少的時候也大概有2公斤以上,這大概是比較好的成績了。
剛剛撿回來的菌子,新鮮的還帶着泥土、粘着草葉、掛着露珠,有青頭菌、奶漿菌、谷熟菌、銅綠菌、掃把菌、雞油菌、乾巴菌、一抹綠、松茸、松露……,個個飽滿新鮮。但要做菜,雲南人依舊要把它們劃分了三六九等,不是按價格,而是按口感,配以相應的烹調方式,激發出菌子本真的味道。
雲南菜市場正在售賣的菌子 。
昂貴的松茸
採摘松茸,雲南人有句話說:“寧可不吃肉,也要趁着時令,抓緊吃松茸!”松茸的主產區有四個,但以雲南香格里拉的松茸品質和口感最優。
剛採摘回來的松茸,清洗極爲講究,要快速沖洗,不要浸泡,就爲保留上面黑黑的菌衣,這是香味的主要來源。
它的食用方法很多,但最傳統的是炭烤松茸——將松茸切成4毫米厚的片,鍋裡放入小塊黃油,直接將厚片兩面煎至略帶一點金黃色,撒上一點點的海鹽就可以了。這種簡單的方式——短時間的高溫烹飪,能極大地保留了松茸的香氣和鮮味。當然還可以直接生吃,口感細膩鮮甜。
炭烤松茸
“江湖殺手”牛肝菌
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寫到: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汪曾祺所寫的牛肝菌,最有可能是黑牛肝,除此之外還有黃牛肝菌、紅牛肝菌和白牛肝菌。
黃牛肝菌、紅牛肝菌、黑牛肝菌、白牛肝菌
紅牛肝菌,雨水後採摘時會越加粉嫩,聞起來還有一股蔥香味,又被稱爲蔥菌;因用手摸到會變青色,又叫見手青。它肉質肥美,但同時又是中毒率最高的菌類之一,還是要適量進食。雲南最常見的吃法是:洗淨切片,和辣椒蒜頭一起爆炒。炒熟炒透,就可以出鍋。
對於它的喜愛,還有前不久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這位老太太抵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吃雲南菜,據說光是見手青就點了四份,其他還有香草烤魚、炒牛肝菌、大理雕梅小排等。當被認出時,她還回應了滿足的笑容。
其它的,黃牛肝和黑牛肝,安全係數高於見手青。白牛肝是安全無毒的品種,食用歷史也最久。
流奶的奶漿菌
奶漿菌又叫牛奶菌,奶汁菇,因其弄斷菇體任何一個部位都會流出類似牛奶一樣的液體而得名。
奶漿菌可以生吃,據當地人講,當進山裡撿到奶漿菌時,直接在山泉水裡洗洗就可以吃了,味道清甜無比。雲南人經常用來涼拌,但爲安全起見,還是做熟了吃最好。可以清炒奶漿菌,只放入大蒜爆炒,香味就能讓人止不住流口水了。
在雲南芒市,景頗族有句俗話,“舂筒不響,吃飯不香”。景頗族人有舂野生菌的飲食習慣,其中舂奶漿菌是最常見的,味道鮮美,香味四溢。
舂奶漿菌
物美價廉的青頭菌
一場場淅淅瀝瀝的大雨過後,物美價廉、口感清爽的青頭菌上市了。它們主要出現時間是在6—9月份,是雲南非常普遍的一種菌,頭頂着個“綠帽子”,基本上人人都敢買,還要買“小骨朵”。
雲南人吃的青頭菌要配上雲南火腿,不用放任何調味料,加幾瓣大蒜,味道是相當的“板扎”(昆明地方特色詞彙),夾起一塊放到嘴裡,滋溜一下就滑了進去,口感爽滑,湯汁還下飯超爽。
最多的雞樅菌
雞樅種類衆多,在雲南就有20餘種。它是雲南較早出現於文人視野的野生菌,如明朝皇帝朱由校,每次吃雞樅,都偷偷獨享。在《南園漫錄》中就有寫到:“雞樅,茵類也。惟永昌所產爲美,且多”。
雲南人把雞樅也叫“三把菇”“三堂菇”“傘把菇”。雞樅一般三叢連生,本地人一般把一叢稱爲一堂,故稱“三堂菇”。三堂雞樅每堂數量不等,有的一堂只有幾朵,捆起來成爲一把,三堂可得三把,也許這又是稱作“三把菇”的原因。當然也有一堂幾十上百朵的,有可能一下子就能撿兩大揹簍,收穫感頗豐。
也有隻生一朵的獨雞樅,比叢生的更大更粗壯,最大的有斗笠那麼大,菌柄有碗口那麼粗。
雞樅可以單獨做菜,也可以和其他食材混合做了四五十道菜,但不論何種烹調手法,都不能改變雞樅的鮮美。
有仙氣的竹蓀
竹蓀,雲南昭通的最爲有名氣,自古就被列爲“草八珍”之一。它是一種寄生在竹子根部的菌類植物,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緻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整個菌體顯得十分美麗,被人們稱爲“真菌之花”,有濃郁的香味,味道特別鮮美。
雲南人們喜歡把竹蓀放進排骨湯裡煮。煮熟的竹蓀,用雲南的辣子和野生花椒做蘸水,蘸着蘸水的竹蓀口感鮮嫩,是獨特的雲南味道。
個大鮮亮的雞油菌
雞油菌多於生在混交林的地上,在雲南省西北部出產的雞油菌個大,顏色鮮亮,菌傘邊緣內卷且突出表面很光滑,中間凹陷,肉質緊實肥厚,菌肉爲白色或者是淡黃色,特別之處在於有種典型的杏香味,也被叫杏菌,香氣濃郁。
雲南人吃雞油菌,主要是煲湯或作爲配菜炒肉,要燉得久一些,特別的香味纔會出來,營養價值極高,湯色誘人,鮮美可口。
當然,雲南人喜歡吃的菌子還有很多。一到菌子季,他們就喜歡往山上跑,去撿菌子。但菌子好吃卻不好洗,爲滿足消費者需求,“洗菌人”應運而生,是雲南人硬“吃”出了的一個職業。而外地人沒有當地人的帶路,一般是撿不到菌子的,但可以去菜市場看看,最熱鬧的地方,聚集着撿菌子的山民,售賣的各類菌子,讓人眼花繚亂。
近期雨水增多,野生菌大量上市,價格 據當地人講還有了明顯的回落。本地人可以實現吃菌子自由,外地人可以各類菌子都嚐嚐鮮。
編輯丨果然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