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中國” 中外媒體探訪內蒙古:解碼草原牧業的科技賦能與生態突圍
【環球時報-環球網 記者 魏薇】"內蒙古把荒蕪之地變爲綠洲,使其適宜農業發展,爲全世界樹立了重要典範。"土耳其《光明報》記者厄茲居爾·阿爾滕巴什誇讚道。
2025年5月,"走讀中國" 中外媒體交流活動深入內蒙古自治區,先後探訪伊利智慧健康谷、蒙草生態產業基地、青城奶站零號店,從牧草培育到智慧養殖,從智能製造到終端消費,全景式展現內蒙古牧業在科技驅動下的高質量發展路徑,見證草原牧業從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轉身。
草種科技:築牢牧業生態根基
作爲牧業"芯片",草種培育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蒙草生態產業基地,各國媒體記者看到了國內最大的鄉土種質資源庫:6.5萬份種質資源、17萬份標本,165萬份土壤標本,構建起覆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種質資源"基因庫"。在良種培育方面,蒙草擁有自主支持產權及使用權品種105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7項,25個草品種入選國家"三北"工程良種目錄,支撐起內蒙古3300萬畝退化草原修復。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記者在蒙草被狠狠"種草"了,他說:"我所知道的很多地方的種子庫,它們大多收集保存的是糧食,而這裡儲存着的卻是對生態環境至關重要的草種,甚至連雜草的種子都被收集了。你們在做着很偉大的工程,你們在譜寫着讓人類以後活下去的‘生命方程式’。"
草種科技是牧業的"糧倉"。通過"保、育、繁、推"一體化體系,蒙草團隊攻克了沙地燕麥、鹼草等抗逆品種培育難題,使牧草產量提升 30%,爲規模化養殖提供了優質飼草保障。這種"從草原來到草原去"的生態智慧,正成爲全球乾旱區牧業發展的參考樣本。科技與綠色的結合,正是內蒙古牧業的競爭力所在。
土耳其《光明報》記者厄茲居爾·阿爾滕巴什表示:"健康有機農業應成爲全球的目標,中國在農業技術分享和國際合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我認爲中國願意將投資與技術引入非洲等乾旱地區,爲當地人民帶來希望與生機,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智能工廠:乳業智造走向全球標杆
從一粒種子到一滴奶,土壤的環境保護也同樣關乎着食品的安全保障。呼和浩特位於北緯40°,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也是中國重要的乳業主產區。越南新聞通訊社電視頻道記者杜氏秋賢在品嚐伊利的冰激凌等產品後,搖身一變成爲了"帶貨達人",稱回國後要向自己的家人乃至越南的人民推薦內蒙古的乳業產品。
在伊利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內,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智能化生產線正在運轉:從鮮奶預處理到無菌灌裝,全流程無人化操作,每小時處理鮮奶達120噸,效率比傳統工廠提升40%。同時伊利廣泛應用新一代裝箱機器人、碼垛機器人、纏繞機器人以及國產智能物流成套裝備等核心智能製造裝備,實現了二次包裝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國際領先地位。如今,伊利的液態奶全球智造標杆基地已實現關鍵設備數控化率達 100%,聯網率超 95%,智能機器人可完成每小時數萬盒產品的包裝任務,生產效率較傳統模式大幅提升。"伊利對於AI等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其生產效率,一天生產500萬個盒裝牛奶是十分引人矚目的成就,而伊利也在拓展着它的國際藍圖,包括新西蘭等太平洋國家。我希望在未來它將與更多國家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讓全球的朋友們都能品嚐內蒙古的牛奶。"斐濟廣播公司記者尼基爾·庫馬爾分享道。
消費新場景:從工廠到餐桌的體驗升級
在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旁的青城奶站零號店,復古風情與新鮮奶香碰撞出獨特的消費體驗。這是一家可以讓顧客體驗自己打鮮奶的小店,店內"現打鮮奶"裝置直接連接周邊牧場,2小時直達的優質奶源通過透明管道供顧客自助接取,打造出"沉浸式喝奶"場景。20國記者深入感受到了呼和浩特牧業體驗轉化爲城市文化符號。通過場景創新,牧業不再是遙遠的牧場,而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可感知產業"。
從牧草培育、乳業生產到終端消費,內蒙古牧業的轉型升級,展現出"科技賦能、生態優先、三產融合"的發展邏輯。伊利智慧健康谷年帶動周邊5000農戶增收,蒙草生態修復技術輸出至蒙古國、中亞等乾旱區,青城奶站成爲城市文化新地標——這些實踐不僅築牢了"中國乳都"的產業根基,更向世界提供了乾旱區牧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內蒙古的經驗證明,傳統牧業可以通過科技煥新,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實現富民強產。這裡的故事,正在改寫全球對草原牧業的認知。隨着"一帶一路" 倡議的深入實施,內蒙古牧業正以開放姿態走向世界,從草原牧場到國際市場,一幅科技與生態交織的現代牧業藍圖正在北疆大地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