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惡夢連連?醫揭真相「大腦在求救」 1狀況速就醫
▲頻繁作惡夢,可能是身體、大腦健康亮紅燈的警訊。(圖/翻攝自Pixabay)
文/CTWANT
一名病患因爲經常做惡夢、半夜驚醒、心跳加快而找尋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求診。劉博仁醫師解釋,這種情形其實與現代人高壓生活有密切關聯,也不只一位病患曾向他反映,自己或伴侶在睡夢中出現被追趕、墜落深淵等情境,醒來時甚至滿身冷汗,彷彿從未真正睡着。
劉博仁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惡夢多半出現在快速動眼期(REM睡眠)這個階段,此時腦部活躍、心跳與呼吸加快,是最容易做夢的時期。當日常生活累積的壓力與焦慮未能獲得適當處理,這些未解的情緒便可能在REM期以夢境形式呈現出來,因此許多人會在清晨醒來時感覺夢特別真實、震撼。
造成頻繁惡夢的原因不一而足,包括長期心理壓力、創傷後壓力症候羣(PTSD)、睡眠中斷、憂鬱、情緒低落,甚至是睡前飲酒、飲食過量或使用特定藥物如部分抗憂鬱藥與降壓藥等。這些因素會使大腦處理情緒的能力變得更敏感,也讓睡眠品質變差。
根據國際研究統整的臨牀資料,惡夢與焦慮、憂鬱、自殺風險之間存在明顯關聯。頻繁做惡夢的人,大腦可能對壓力訊號特別敏感,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因此這不只是「睡不好」,更是心理健康的預警信號。
對於如何改善惡夢,劉博仁醫師解釋,許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靠藥物,但其實從生活型態着手,效果往往更好。最基本的就是養成規律作息,固定時間上牀與起牀,幫助身體建立節奏感。睡前應遠離手機與工作內容,改以泡澡、深呼吸或聽輕音樂來放鬆神經。
飲食方面,晚餐不宜過飽,應避免臨睡前飲酒或攝取咖啡因。白天進行如快走或瑜伽等溫和運動,也有助於穩定情緒,提升夜間睡眠的深度與品質。
在營養補充方面,研究顯示維生素D3、Omega-3脂肪酸與鎂對改善情緒與睡眠均有幫助,但劉博仁醫師建議要與專業醫師討論後再開始補充。
此外,劉博仁醫師也推薦「夢境排練療法」,這種方法是在白天回想夢境內容,然後重新設定劇情,例如將夢中追逐自己的怪物,轉化爲一隻友善的小狗。透過每天重複練習,大腦會逐漸接受這套較爲安全的「新劇本」,減輕惡夢的影響力。
但如果惡夢每週出現數次,持續數月,且已明顯干擾工作、情緒或睡眠品質,就應儘早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劉博仁醫師強調,夢境其實是大腦在幫我們整理情緒的過程,雖然有時候劇情驚悚,卻是提醒自己該放慢腳步、善待內心的重要訊號。
延伸閱讀▸ 鄧佳華女友身份起底!「選務人員兼酒女」畫面被翻出 他喊話:板橋買房生活▸ 鄧佳華交模特兒女友 他希望結婚生小孩!女方身分曝光了▸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