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慶後塌了,釋永信抓了,網友曬出這些年看過的書,笑噴了!
7月27日,少林寺官網的一紙通報如一聲驚雷,在整個互聯網引發了動盪,這兩天關於釋永信的大瓜,鋪天蓋地都是,不少有才的網友更是把釋永信的大瓜編成了各種段子:
四大皆空皆不空,六根清淨都不淨。
我向佛祖許的願,他統統替我實現了!
但凡佛祖不讓他做的,他都做了唄!
香火錢用來給他家續了香火。
還是金庸老爺子最瞭解少林寺,在他的著作《天龍八部》裡就借鳩摩智之口表達了他的觀點。
這些段子很幽默,但卻直擊要害。
最有意思的是,有網友曬出了這些年看過的關於成功人士的傳記,比如《宗慶後萬有引力原理》、釋永信《我心中的少林》、許家印《決策恆大的66金典》等等,並配文:宗慶後塌了,釋永信抓了,這些年讀的書一本沒有對過。
雖然,段子只是網友對這些知名人士塌房的一個調侃,但值得一提的的是,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不少人喜歡所謂的成功學,喜歡聽所謂的成功人士吹牛逼,買他們的書看,喜歡喝他們精心熬製的心靈雞湯,殊不知,那些成功人士很多時候都是以雙面人的姿態示人,你看到的就是他們想讓你看到的。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的一生一直都是以樸素的布鞋富豪、民族企業家的形象示人,生前,網友們都尊稱他爲“宗老”,塌房後成了“老宗”,而少林寺住持釋永信則披着袈裟以“大師”的身份行走江湖,那些年,甚至有不少名人以跟他合影爲榮,他們兩人本不屬於同一個圈子,但是,他們身上卻有着很多相似之處,他們不爲人知的另一面,在各自的圈子裡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但是,卻被隱藏得很好。
娃哈哈不上市,宗慶後不炫富,穿布鞋,質樸的形象和樸素的經營理念成功贏得了我們普通人對他的信任,甚至在娃哈哈陷入危機時,我們很多人都在助其一臂之力,自發去買娃哈哈,當這個夏天,宗慶後人設塌陷之後,大家才幡然醒悟,原來一切都是演的。
釋永信跟宗慶後一樣,在大衆心目中的公衆形象都是精心打造出來的,在公開場合,他總是強調少林寺的傳統文化價值與自己的清修生活,這種形象讓大衆以爲他真的是那種有修爲的“得道高僧”。
他們塌房過程雖然不同,但是卻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都是私生活混亂,私生子問題嚴重,還有就是經濟問題的交織,都是長期隱藏的秘密一朝曝光,也都引發了社會對精英階層道德虛僞性的深刻質疑。
宗慶後與釋永信事件的另一個相似點是,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在一定範圍內早已不是秘密,卻成功掩蓋那麼多年。
宗慶後死後“塌墳”,釋永信10年後“塌廟”,他們的人設轟然倒塌,都並非偶然,而是必然,很多人把自己的偶像想象得近乎完美,其實他們也是普通人,一樣有着七情六慾和私心雜念,只是他們成功了,就顯得比較權威,所以,隨便一句話都被人視爲真理,我們普通人是時候對那些成功人士祛魅了,不要再對他們自帶濾鏡了,是時候祛魅了!
不知道屏幕前的朋友看過多少成功學的書籍,無論看沒看過,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普通人總喜歡給成功人士自動加上濾鏡,但現實是,人性是複雜的,權力和財富只會讓人的慾望膨脹,卻不會淨化他的靈魂。
宗慶後和釋永信的人設崩塌,很多人覺得這是時代的悲劇,其實,恰恰相反,這是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提醒着我們,不要去造神,不要老聽成功人士吹牛逼,哪個圈子裡都不存在“神”,都是有着七情六慾的普通人。
我們要學會祛魅,並不是說明我們對某些人失望了,而是對現實的接納,當我們不再盲目崇拜任何人,當我們不再熱衷於造神,才能真正看清這個世界,同時也會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