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快評|停車12秒被收4元,精確算法豈能淪爲精準“算計”
(來源:河北新聞網)
轉自:河北新聞網
#停車12秒收4元精確算法成精準算計#【縱覽快評|停車12秒被收4元,精確算法豈能淪爲精準“算計”】#停12秒收4元智慧停車被質疑不人性# 據媒體報道,近日有上海市民吐槽,“我把車停在路邊,讓後排父母下車,只停了12秒,結果收了4元停車費。”路邊停車位按“秒”收費,當地市民質疑計費方式的合理性,按“秒”收費的方式被指缺少人文關懷。
上海引入智慧停車是爲了解決人工收費所受到的詬病,人工收費停1分鐘和停59分鐘的收費是一樣的,超出1小時後,停1分鐘與停29分鐘也是相同的,彼時上海部分道路停車場的人工收費路段,粗放式收費管理引發讓市民感到不公平。在此背景下,優化道路停車場收費規則,提高收費方式智能化、精細化水平便提上政府日程。2021年起,上海各區逐步建成智慧道路停車場,市民可以通過“上海停車”APP和地面二維碼快捷繳費。
智慧停車解決了“精準計時、分段收費”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民短時停車成本,但又產生了新問題。上海市不少車主吐槽,“智慧停車”幾乎沒有起步免停時段, “這個路段從3分鐘開始計費,精準得很。”“3分鐘算客氣的,我們學校門口2分鐘,有時接個娃都來不及。”計費起點過低,不少市民戲稱“掐秒算錢=智慧”。從政府和相關企業的視角出發,停車收費能夠帶來“創收”,增加財政收入緩解財政壓力。但也別忘了,道路停車場屬於公共資源,應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而不是某些部門和企業的“搖錢樹”。
智慧城市的本質應當是讓生活更便捷,而非製造更多焦慮。上海推廣“智慧停車”是爲了提高車位週轉率,緩解停車難問題。但也要警惕,是否涉嫌打着“智慧停車”的名義,背地裡卻耍小聰明。停車服務是爲了最大化利用公共資源方便市民,而不是爲了最大化用來創收。城市停車服務關於市民福祉,應當通過智能計算爲市民服務,而不是爲了創收淪爲精心“算計”。
“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當技術成爲創收的工具而非服務的手段時,“智慧停車”就難免被質疑爲“智慧搶錢”。從技術層面看,精準到秒的計費確實更加“公平”,不再有“湊整”的四捨五入,也不會有時間的“零頭”被忽略,冰冷的技術永遠無法洞察生活的複雜性。接送孩子上下學、安全路段落客接客、殘疾人士上下車,這些日常生活中必然存在的“非標準時刻”,在“智慧停車”眼中統統都是需要計費的“停車時間”。在技術日益精密的今天,AI計費可以精準到秒,卻不能理解人們日常豐富的生活場景。
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否定技術,而是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人。“智慧停車”系統可以適當延長免費時長,AI識別也能更精準區分停車與臨時落客。技術向善,而不是技術向錢,城市停車服務應該以義取利,而非舍義取利。
技術的進步如果不以服務便民爲基礎,再精確的算法也只會帶來更多的不便。如何進一步優化停車服務模式,加大停車空間供給力度,善用AI,精準識別停車需求並動態調整收費方式,進而高效利用停車空間資源並滿足市民停車服務需求,或許是上海相關部門應該爲之努力的方向。@縱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