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關停 18 家工廠,娃哈哈暗戰升級?豪門爭產比電視劇野多了
如果說今年最抓馬的豪門大戲,宗家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前有"同父異母弟妹香港起訴分7億信託",後有宗馥莉反手把20多家"娃哈哈"公司改叫"宏勝",年初還乾脆利落地關停18家工廠——巧了,這些廠子的董事名單裡,全是那幾位"弟弟妹妹"的名字。
網友看得一臉懵:這哪是商業調整?分明是拿着公司法當劇本,上演"嫡女清盤記"啊!
先給吃瓜羣衆劃重點:這易友到底在爭啥?
故事得從去年2月說起。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突然去世,留下一個市值千億的飲料帝國。按常理,獨女宗馥莉接班順理成章,畢竟她手裡攥着29.4%的股份,還管着210多家公司,從董事長到總經理的頭銜能鋪滿一張A4紙。
但今年7月,劇情急轉直下。三個自稱"同父異母弟妹"的人突然在香港法院炸場,說老爸生前承諾給他們設信託基金,現在要分走21億美元(約150億人民幣)。更絕的是,他們同時在杭州法院起訴,想把宗馥莉手裡那29.4%的股份也分一杯羹。
這還不算完,有人扒出這三位"弟弟妹妹"的媽,正是娃哈哈職工持股會裡握着3%表決權的杜建英——當年跟着宗慶後打天下的元老,退休了還能攪動風雲。
宗馥莉的反擊:比甄嬛傳狠,比商戰教科書野
面對"天降弟妹",宗馥莉的操作堪稱"快準狠"三連:
第一步:關廠。 今年年初,18家娃哈哈分廠突然停工,名單裡大理、重慶、南京這些公司,董事欄齊刷刷寫着"宗繼昌""宗婕莉"——正是起訴那三位的名字。對外說法是"優化產銷佈局",但明眼人都懂:這是把對方的"根據地"直接端了。
第二步:改名。 最近貴陽、成都、巢湖的"娃哈哈昌盛公司"集體改叫"宏勝",連內部系統"Hi娃哈哈"都悄悄換成"宏勝集團"。要知道"宏勝"可是宗馥莉自己的嫡系部隊,當年她爸給了1000萬美元啓動資金,現在已經長成總資產370億的巨頭。這波操作相當於把"娃哈哈"的肉,割到自己碗裡。
第三步:搶商標。 今年1月更驚險,她團隊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標(估值900億)轉到自己公司,差點繞過國資直接"偷家"。要不是杭州國資委手快攔下來,恐怕現在超市裡的營養快線都得改名叫"宏勝快線"。
股權暗戰:拿着46%股份的國資,居然像個擺設?
說到這裡,就得聊聊娃哈哈這奇葩的股權結構了。
表面看,杭州國資委握着46%股份,是最大股東。但尷尬的是,這部分股權對應的公司淨利潤才1871萬,佔整個娃哈哈體系的0.39%,說句"金飯碗要飯"不過分。更絕的是,25年前該給國資的2.6億股權轉讓款,至今沒給;15年沒分紅,國資愣是沒脾氣。
宗馥莉手裡的29.4%股份看似不多,但她的"宏勝系"早就把利潤揣進自己兜裡。比如娃哈哈桶裝水,2.44元賣給宏勝,再以7.5元賣出,一倒手就賺走超70%的利潤。這操作,比中間商賺差價狠多了。
最妙的是職工持股會那24.6%。這部分由8000多老員工組成,偏偏3%的表決權在杜建英手裡——也就是那三位"弟妹"的媽。等於宗馥莉和"弟妹"們,其實在搶這關鍵的"搖擺票"。
這場鬧劇裡,最該心疼的是誰?
不是爭得面紅耳赤的宗易友,而是喝着營養快線長大的我們,還有那些被牽連的普通員工。
被關停的18家工廠裡,有工人說"幹了10年,突然通知明天不用來了";而另一邊,宏勝在天津、成都新開了18條生產線,招的都是新人。有人算過,這麼一折騰,至少上千老員工丟了飯碗。
更諷刺的是,宗慶後生前總說"娃哈哈是大家的",結果他走了不到兩年,親閨女忙着把"娃哈哈"改成自己的姓,"弟妹"們在香港法院吵着分信託,拿着最大股份的國資只能乾瞪眼。
有人說宗馥莉"心狠手辣",爲了奪權連親弟妹都不放過;也有人覺得她"幹得漂亮",商場如戰場,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但說到底,不管是改名換姓還是關廠奪權,受傷的都是那個曾經代表"國民童年"的娃哈哈。畢竟我們喝的不是"宏勝",也不是"宗家產業",而是那個印着大頭娃娃、賣1塊錢的礦泉水啊。
你覺得,這場仗最後誰能贏?來評論區聊聊,看看大家的吃瓜姿勢夠不夠專業~
事件發生於2025-07-31 北京市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