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互助 多管齊下防治輕生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監事、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吳佳儀說明,精神疾病受到季節交替、外在環境變遷及治療穩定性影響,進而導致社會自殺事件層出不窮。要防止自殺事件發生,最重要的是多管齊下的防治策略。

吳佳儀強調,自殺防治策略包括社會環境因素、憂鬱早期覺察、專業醫療介入,衛福部、教育部正推展情緒教育,希望讓大衆對憂鬱、自殺去污名化,並擁有「自助、互助」態度,預防精神疾病帶來的風險。

吳佳儀點出,有許多處於「亞健康」狀態民衆,可能有憂鬱傾向,但沒有看過醫生,近年跳樓、殺子自殺等案例很多,鼓勵大衆多關懷和陪伴身邊親友。除了生活作息、飲食、運動、正向思考等自我保養,也要懂得向外求助,如今心理衛生資源蓬勃發展,鼓勵尋求心理治療和精神醫療等專業協助。

吳佳儀說明,憂鬱與自殺保護因子,包括個人、環境、醫療3大面向,個人層次包括自我保養、和信任的人傾訴;環境則包括家庭和社會,如學校、職場可以提供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務;醫療的專業支持也要及時介入,提供更好的服務,民衆也要更信任醫療。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承接他人的負面情緒,吳佳儀說表示,若身邊有人向自己求助,成爲「心理健康守門人」的民衆,卻不知道如何給予迴應和幫助,可以適度協助對方做專業轉介,提醒對方尋求諮商服務或身心科、精神科的專業治療。

衛福部去年8月起提供「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讓年輕族羣能擁有3次免費心理諮商服務。吳佳儀說,雖然名額仍有限,但透過這些資源,能讓大衆擁有更多求助管道,也可以透過衛福部心快活平臺、1925專線,及時覺察憂鬱、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