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服務美麗中國建設——訪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
近期,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穩穩紮下了鼓勵綠色科技自主創新服務美麗中國建設的支點。日前,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了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王志斌。
記者:2023年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今後5年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實施意見》的出臺,對於美麗中國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王志斌: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實施意見》,主要有以下考慮:
首先,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傳統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手段已難以適應美麗中國建設新形勢新要求,必須向科技要減排、要管理、要質效,持續提升科學治污水平,以更高效率、更小代價、更低資源投入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其次,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任務。我國生態環境科技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原創性技術比重小,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必須統籌謀劃科技創新佈局,實施科技創新重大行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再次,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是促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生態環境技術已成爲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核心賽道,要搶佔綠色低碳產業制高點,必須加快突破重大理論方法和關鍵技術壁壘,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綠色生產力新質動能,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
記者:生態環境領域科技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的發展水平如何?
王志斌:在國家對生態環境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下,生態環境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取得長足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科技賦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發揮關鍵支撐作用,堅持精準、科學治污,將科技攻關成果及時轉化成治理效能。例如,在大氣環境方面,全面查清了重點區域大氣重污染的成因機理,提出臭氧與PM_2.5協同治理技術解決方案,支撐了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空氣質量顯著改善。
二是科技創新支撐環境管理能力躍升。將科技與管理緊密結合,推動環境管理向數字化、精細化轉型,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支撐。例如,在生態保護方面,構建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體系,利用衛星、無人機等手段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支撐了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監督管理。
記者:《實施意見》的出臺,標誌着我國生態治理從“經驗驅動”邁向“創新驅動”的歷史性跨越。《實施意見》在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方面作了哪些部署?
王志斌:《實施意見》重點部署實施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五大行動。一是生態環境領域基礎研究提升行動,重點加強基礎研究前沿佈局,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闡明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二是關鍵技術攻關行動,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重大項目,開展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和重點地區生態環境科技集成示範,突破一批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關鍵技術裝備。三是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重點加快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化綠色低碳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能。四是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優化行動,重點優化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推動生態環境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五是高水平科技人才引領提升行動,重點加強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環境學科建設和人才培育,提升全民生態環境科學素質,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
記者:《實施意見》銜接落實科技強國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提出到2035年全面實現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爲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提供有力科技支撐。《實施意見》的落實,將爲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帶來哪些變化?
王志斌: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順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也是全球科技發展的熱點領域,具有較爲廣闊的前景。
第一,創新能力將得到整體提升。《實施意見》提出構建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能夠爲大幅提升我國生態環境領域原始創新能力、形成系統完善的領域科技支撐體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第二,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有望取得突破。《實施意見》提出在數智化環境監測與治理、減污降碳增匯、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開展重點攻關,這些研究成果的應用,可更好地賦能美麗中國建設。第三,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生態環境科技具有典型的跨界融合特徵。《實施意見》強調將科技活動深度融入行業企業治污實踐和高質量發展,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第四,全球環境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得到提升。通過科學研究,相信我國將擁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更多地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的技術儲備,實現從環境技術跟隨者向全球引領者的轉型,爲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經濟日報記者 劉 瑾)